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变革

(2019-07-27 06:15:56)
标签:

工具运用

教学模式

学校形态

三个阶段

ppl

分类: 教育漫谈

 前几天,朱永新先生在《环球时报》撰文,就5G对学校未来教育形态的改变进行分析。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特别是各方都在努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既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和创新性实践,更需要对未来的学校形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构念,这样才能让学校在具体的探索实践中少走弯路。

 一般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工具与技术的改变阶段

 从最初的幻灯片、投影仪,到后来的电化教育,再到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以及近些年来的智能电子白板的逐渐普及,看上去设施设备在不断地更新换代,教师对智能设备的运用也日趋娴熟,但使用最为频繁的,依然是PPT课件、动画演示、音频和视频的播放等功能,很多教师只是运用了信息化的一些技术,将智能设备当作教学的基本工具来看待的。从本质上看,这和过去没有信息技术和设备的时代,我们通过“坛坛罐罐、拼拼凑凑”的方式制作的各种演示教具等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二是教学模式的改变阶段

 长期以来,教育领域始终不断地在推进各种改革的举措,一直在探索减负增效的路径和方式。有的是在教学环节中对学生活动的深化研究,将启发式、探究式、小组活动等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融入到课堂教学的设计之中,看是否能让教学的成效更加明显;有的是在教学流程中对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的进一步细化和研究,如导学案、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的实践等,并因此梳理出了这样或那样的教学模式;有的是对课程的重新架构,通过主题式的活动设计、综合型的课程推进等,探索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的系统改变……一线的教师们几乎尝试了各种可能的改革方式,但发现没有特别出彩或者有效的路径。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教育领域的运用,有人于是想到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教学流程、教学模式的再造。于是,近些年来,一些新的实践探索相继涌现,慕课、微课程、翻转课堂……成了人们关注和实践的热点。

 三是学校形态的改变

 无论是工具与技术的改变,还是教学模式的改变,都属于教育的局部变革,而且都是非刚需性的变革。这样的改革很有必要,但这样的改变远远不够,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变革的需求,更别说引领社会的快速发展了。有一个问题经常被人们提到:“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对于这个耐人寻味的问题,20119月,美国前联邦教育部长邓肯给出了答案:原因在于“教育没有发生结构性的改变”。

 有人因为某种原因,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离开了家乡,几十年没有回去过。当他终于有机会回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原来的家不见了,道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陌生,以至于他一直处在恍惚之中,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等到他不经意之间走过自己小时候就读的学校时,他终于找回了感觉——尽管几十年没有回来,但学校的模样一点也没有改变,还和过去一样。

 你可以把上述这段话看作是一个冷幽默,但学校的形态和结构在这几十年来几乎没有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却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学校对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往往也仅停留在工具与技术、教学模式改变的阶段,根本就没有思考过学校的形态和结构将发生怎样的改变。

 那么,究竟如何从第三个层次上突破呢?最近,朱永新先生在他的新著《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梳理,提出了把学校建成新型的学习中心,充分利用5G技术背景下教育资源获取的便利性、即时性、共享性特点,对现在的学校进行重构,建立国家优质教育资源中心和新型的学分银行制度,打通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学校与家庭的壁垒,创造“能者为师”“课程为王”的新的构想。在学校形态和教育结构进行变革的背景之下,再利用现在的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一套新的教育生态系统,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模式,就完全可以成为现实。

 要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一宏伟的目标,我们需要对此有更加深入的思考、研究和实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