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要开会

(2019-07-03 06:25:44)
标签:

组织缺陷

群体协作

产生价值

指导行动

ppl

分类: 教育管理

 著名的管理思想家彼得·德鲁克曾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断,他说:“所谓会议,顾名思义,是靠集会来商议,是组织缺陷的一种补救措施。我们开会时就不能工作,工作时就不能开会,谁也不能又开会又工作。一个结构设计臻于理想的组织,应该没有任何会议。会议应该是不得已的例外,不能视为常规。”

 言外之意,如果我们的组织没有太多的缺陷和漏洞,其实有很多会议是可以避免的。作为一个组织,就应该在顶层架构、制度设计等方面有仔细的思考,避免在无谓的地方消耗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但构建一个理想的组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必要的会议还是要开的。彼得·德鲁克还有另外一句话:“我们之所以碰头,是因为要想完成某一项具体工作,单凭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不够,需要结合几个人的学识和经验。”

 群体协作来完成一项任务,是人类得以在自然界生存下来最为重要的法宝之一。人类没有恐龙、大象那样庞大的身躯,没有老虎、狮子那样凶残的兽性,没有猎豹、兔子那样奔跑的速度,没有老鹰、海鸥那样翱翔的翅膀,但为什么可以在动物界中独占鳌头?靠的就是群体协作,来完成很多一个人所无法做成的复杂任务。而要让大家高效协作起来,会议就派上了用场。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类群体协作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相互协作的方式也在不断更新,但会议活动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却始终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因为人类的动物性、社会性需求没有变,人类社会通过会议活动来提升群体协作效率和质量的基本特性没有变。

 从大的方面看,会议有两大类型:一种是有关知识与技能、经验和过程的分享与交流,研讨与头脑风暴型的,可以称之为过程导向型的会议。这样的会议,要么是辅导性质的,由先行先试者向大家传授经验,分享探索的成果;要么是平等交流性的,在工作的某一个阶段或者环节,展开沟通和交流,大家各抒己见,最终达成后续工作思路和方向的共识。另一种是布置任务、解决问题的会议,可以称之为结果导向性的会议。这样的会议很简单,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达成共识、形成决议,否则会议就白开了。

 开会提供各方沟通的机会,但沟通本身并不是开会的目的,开会的目的无非两个:一是产生价值,二是产生行动,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是有价值的行动。参加会议的不外乎两种人,一是会议召集者,一是参与人员。如果参会人员非常被动地参与其中,没有发言的机会,也没有发言的动力,仅仅做一个旁听者,则会议就很难产生价值;不能让参会者产生共鸣的会议,会后也不大会有积极的行动。每一个参会者,其实都有积极参与的潜在动力,如果会议组织者能够精心设计,将参与者的这些动力给激发出来,会议就很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