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戈尔曼等《新情商》一书有感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最难做到的事情或许就是专注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被外在的事物所羁绊、所牵引。
20年前,丹尼尔·戈尔曼提出“情商”概念,被千万读者追捧。如今,戈尔曼与脑科学专家理查德·戴维森联手推出有关重塑人格与提升心智的《新情商》探索如何从内在改变你的人格,让你更接近美好的本性,找到通往幸福的根本。
一、正念冥想
在佛祖释迦牟尼的时代,全神贯注于“三昧”(梵语samadhi的音译,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状态被认为是修行者获得自由的捷径。相传佛祖是在一群云游不定的苦行僧身上实践这种方法的,但他放弃了这条道路,并发现了一种与之不同的创新冥想法:深入地看待意识本身。传说佛祖曾经宣称,“禅定”并不是获得精神自由的唯一途径。尽管有全神贯注作为这条道路上的强大支撑,但是佛祖释迦牟尼开创了一条独辟蹊径的自我关注之路:内观之法。
在这里,意识认知对于脑海中产生的一切都是开放的,不仅仅是对于某一事物,而是任何事物,就像完全入定状态一样。保持这种正念冥想的能力,是一种敏锐而不做出回应的专注态度,它会随着我们心无旁骛能力的强弱而变化。通过正念冥想,冥想修行者只是下意识地记下进入内心的任何事物,比如欲念或声音等感官印象,然后就任凭它们离开。注意这里的关键词是“离开”。如果我们对刚才出现的情况加以思索,或是让它触发任何反应,我们就失去了正念的立场——除非这种反应或思索反过来成为正念冥想的对象。
上世纪70年代,本书的第一作者戈尔曼先后有两次去印度、斯里兰卡禅修的经历,期间接触到了冥想,并跟随冥想大师进行相关的训练,在其中获益颇多。之后跟理查德开创了对正念冥想的研究。
“冥想”是各种静修练习的总称,就像“体育”泛指体育运动。正如掌握一项体育技能可以让你受益一生那样,找到一种吸引你的冥想练习方式,坚持下去,就会大有裨益。冥想最引人入胜的不是让我们拥有更加健康的身体或更加敏锐的业务能力,而是让我们更接近美好的本性。“正念”是古代冥想传统的一部分。其最初的目的是深入探索大脑,从而全面调整身心。深入的冥想方式可培养持久的品格,如无私、沉着、钟情、同情,这些品格都有助于重塑正面人格。
研究之初,正念冥想并不被科学界所接受,几乎没有人认可他们的研究方向和相关的做法,做实验的设备也很匮乏,找不到先进的科学设备以进行更精确的科学数据分析。除此之外,选定研究对象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那些在冥想领域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都有一种“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境,根本不愿意和科学家们合作,将自己满脑袋都装上电极,把自己的大脑“裸露”在计算机面前被仔细地加以分析。幸亏遇到了僧人马修·李卡德,在他的帮助下,才陆陆续续有一批在瑜伽、冥想领域践行多年的高手走进了他们的实验室,使得他们的研究走出了一片新天地。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有点科学传记的性质,讲述了正念冥想被科研机构认真研究的简明历史和最新进展。
二、重塑人格
刚开始,研究冥想并不是为了治疗一些心理疾病。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偶然发现,冥想的一些方法,比如正念减压疗法、正念觉知训练能帮助一些心理疾病者减轻抑郁症等症状,这让他们兴致大增,开始探寻正念冥想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身体完备、心理健全,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仅仅没有疾病或行动自如已经不再是健康的标志。人的健康状态包括平心静气、冷静沉着、持续的专注力和现实的自信心;而不健康状态则包括贪婪、以自我为中心、行动迟缓、焦虑不安等类似特性。研究发现,当修行者沉浸在较深的定力中时,他的不健康状态会受到抑制,坚持不懈不断深入的内观修行能引发一种根本性的转变,最终使修行者从不健康状态中解放出来。
冥想者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水平:初学者、长期冥想者、瑜伽修行者,他们分别使用不同的冥想方式。初学者主要进行正念练习,长期冥想者进行内观练习(一些研究中称为禅),瑜伽修行者则练习藏族的大圆满和大手印。正念就是让冥想者看到自己大脑中浮现和消失的各种想法与感觉。内观从正念开始,然后过渡到对思维过程的元认知,而非思维变化的内容。大圆满和大手印的早期阶段,以及其他许多冥想类型,都是以“非双重”姿态结束的,这是一种更加微妙的“元认知”。研究表明:
对于初学者来说,仅仅两个星期的练习就足以让人减少心智游移,工作时注意力更集中,考试成绩显著提高。一些研究还发现,仅通过30个小时的练习,细胞老化的分子标记就会出现微小的改善;只需两个月的练习,自动产生自私和利己想法的大脑区域的活性就会降低。
长期冥想者在减少心智游移和自恋模式方面的能力增强,相应的脑回路之间的连通性减弱,不太那么以自我为中心。杏仁核和前额区调节回路之间的功能连接更强,与“渴望”或依恋相关的伏隔核的神经回路似乎随着长期练习而缩短。杏仁体就像雷达,在大脑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它快速接收我们对外在事物的感觉,并扫描判断该感觉是安全的还是危险的。杏仁核与大脑神经元回路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好处是可以让我们保持专注,但同时也会导致我们产生各种强烈的情绪反应。杏仁核扮演的这种双重角色解释了为什么在我们处于焦虑之中的同时,我们也很容易分心,尤其是因为那些使我们产生焦虑的事情。长期的冥想训练可以使负责管理情绪的前额叶区域和负责压力反应的杏仁核区域之间的功能连通性更强,这会使你在面对压力时更加从容。
达到世界级水平的瑜伽修行者(冥想时长为12 000~62
000个小时,还包括多年的深度静修),就会产生一系列非常显著的效果。比如说,大脑的某些区域似乎有所扩大,主要包括:促使我们和身体内部的状态相协调的脑岛、负责感知触摸和疼痛的躯体运动区、前额皮质中负责集中注意力和元意识的部分、在自我调节中起作用的扣带回皮质区、自我调节神经回路眶额皮质,等等。比如说,脑电波,特别是频率最高的伽马波,表现出非常独特的变化。伽马是最快的脑电波,出现在大脑不同区域共同协作时,比如某个顿悟时刻,心理困境的不同因素同时“豁然开朗”。任何人的脑电波都会不时出现这一特殊的伽马脑电波,但持续时间很短。而瑜伽修行者的伽马脑电波是常人的25倍。再比如,冥想减缓了大脑的正常萎缩,50岁的长期冥想者的大脑比同龄非冥想者的要年轻7.5岁。意外的收获是:50岁以上的冥想者的大脑每一年都比同龄人要年轻52天。
很多人往往关注冥想过程中所达到的非凡状态,却忽视了这些状态是如何转化为一种人格特性上的永久性变化。研究者进一步揭示:冥想是一种工具,反复练习冥想可以重塑人格,使人能稳定地呈现十分积极的人格特性,例如仁慈、耐心、有风度和坦然等。当然,有关冥想的研究到现在依然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贵在行动
冥想只是帮助我们提高自我觉知的能力、深入了解意识的微妙并最终实现生命的持久转变等一系列方法的一部分。其真正的目标一直都是重塑人格。
大脑具有可塑性,如果你在某些方面持续不断地加以训练,大脑与之相关的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就会不断得到巩固,甚至还能进一步拓展,反之则会逐渐废掉,用进废退,大脑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重塑自己,并最终重塑人格的。
发展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聚精会神、体察他人、心怀慈悲、遇事不慌和人际交往等各项能力都有着不同的成熟度。每个阶段的成熟度都有其行为标志,代表着你潜在的神经系统的发展。如果我们没有抓住每个学段的特点,确保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这些方面同步达到成熟,那么当他们进入下一个学段时,就会表现出人格缺陷。很可惜的是,当前的教育系统经常忽视对于孩子善心、爱心和同情心的培养,也不重视培养孩子聚精会神、自我调节、感同身受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孩子身上出现的很多问题,大都与此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大脑神经可塑性是指通过反复的练习重塑大脑,这种改变往往是潜移默化的,难以察觉,但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也就是说,人格培养也是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去做的。在这方面,正念冥想的一些做法和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因为任何冥想方法归根结底都是在练习如何提高专注度。我们要以适合儿童的方式调整练习方法,帮助他们提高注意力。
一位冥想大师鼓励大家去做三件事:一是沉着冷静,二是慈悲为怀,三是为创造美好世界行动起来。做第一件事时要内心沉静;做第二件事时要让同情心指引我们前进,这是冥想练习的结果;而践行第三件事则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
《新情商:改变大脑、成就自我的力量》
[美]丹尼尔·戈尔曼
理查德·戴维森/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19.0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