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核心素养:时代的选择·读《核心素养研究》

(2019-05-27 06:45:49)
标签:

国际学生评估

素养框架

共同关注

理性思考

ppl

分类: 读书评论

——读钟启泉等《核心素养研究》一书有感

核心素养:时代的选择·读《核心素养研究》

 

 20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先后经历了两轮大规模系统性的课程教学改革,第一轮是自1999年启动的“新课程改,凸显终身学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由双基走向三维等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第二轮自2014年开始启动,其最为突出的标志,就是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课程建设和发展的主轴,引领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

 一、核心素养的由来

 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与当今的社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不经意之间进行着重构,重复性的工作逐渐被计算机和机器所取代,社会经济运作模式和人类的职业世界发生深刻变化。作为这个新的时代的一个公民,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和能力,成为各国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

 1997年,世界经合组织(OECD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选择:理论与概念基础”的研究计划,并于2000年推出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即我们熟知的PISA测试,这些研究对世界各地的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在这之后的2002年,美国制订了《21世纪素养框架》,明确了21世纪应该重点学习的核心学科、学习主题以及要培育的核心素养,着力指导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同一年,欧盟也发布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素养》,提出了在21世纪需要具备的母语交际、外语交际、数学素养和基础科技素养、数字素养、学会学习、社会与公民素养、首创精神和创业意识、文化意识和表达等八大核心素养,并对每一个核心素养所需要具备的必要知识、技能和态度做出了明确的说明。

 在关注21世纪的人们所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方面,世界各国可谓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纷纷组织专家学者的力量加强研究,并逐渐推出体现自身特点的核心素养框架。在亚洲,2010年,新加坡教育部颁布《21世纪素养》,2013年,日本发布《培养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与能力的教育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报告,2014年,我国开始研究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并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成立联合研究组开展研究,20169月,该项研究的成果公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突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成为当下学校和教师关注、研究、学习和实践的热点。

 核心素养旨在勾勒新时代新型人才的形象,规约学校的教育方向、内容和方法。它是从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视角出发来推测今天的教育必须要让学生具备的素养,为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奠基的。核心素养的概念从提出到今天,不过20年的时间,但很快就在世界各国达成共识,体现了各个国家对教育的认识以及对未来所需要人才的渴望。我国在核心素养框架体系确立不久,就启动了高中阶段课程标准的修订,着力将核心素养的理念渗透到学科教学的实际之中,这本身就是对时代要求的回应。

 二、所取得的共识

 虽然各国都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但因为各自所面对的教育现状不同、文化理念上存在着差异,各国所拟定的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还是有些差异的。荷兰学者沃格特等人对世界各国中比较著名的八个核心素养框架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所有框架共同倡导的核心素养有四个, 分别是:协作, 交往, 信息通信技术素养, 社会和() 文化技能、公民素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相信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要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生存,就不能墨守成规、坐享其成,必须始终保持创造的活力,不断有新的发现和发明,勇于创造新事物。但21世纪的发明和创造与工业革命时期有很大的不同,像牛顿、胡克等人那样靠一个人单打独斗进行研究和创造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必须要通过团队的相互配合,甚至是多学科、多领域,以及人和机器的充分协作,才有可能够推动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因此,世界各国普遍意识到,在未来的社会里,协作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素养。

 人是群体性动物,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善于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在这个群体中生存的不二法宝。团队的协作更是需要成员之间的愿景一致、坦诚交流。但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很多人用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沉浸在虚拟的世界里,与现实生活、与他人的交往能力有逐步萎缩的趋势,人作为群体作为主要的素养逐渐被自我所抛弃,这个问题如果不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人最终将会被自己所毁灭。各国均将“交往”作为核心素养来培育和呵护,其意义就在于此。

 美国教育考试中心将信息通信技术素养定义为: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能恰当地运用数字技术、通信工具和网络来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它包括:将技术作为工具来调查信息、组织信息、评估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以及在获取和使用信息时,对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方面的问题有基本的理解。简单地说,能否在网络上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能否运用信息技术向他人做一个有说服力的演示,等等,都从不同的侧面体现着一个人的信息通讯技术素养水平。

 社会技能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为了在社会更好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并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力。公民素养是指公民的品质和道德,涵盖了公民的道德、情操、言行举止、主体意识、文化底蕴、奉献精神、法律法规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及自我约束意识等等。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里,只有具备高强社会技能、有着良好公民素养的人,才能够勇立潮头。

 第二,在各个国家的核心素养框架中,还有另外四个核心素养虽然没有得到所有国家的共同认可,但大多数国家都认为这些很重要。它们是: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开发高质量产品的能力。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21世纪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创造性是人作为有理性、能思维的动物的本质体现,是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素养。批判性思维是审慎地判断是非和正确决策的能力,是集知识、价值和思维方法于一体的综合能力和品格。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品质,也是未来核心素养的基础。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指出,“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大量新问题的问题”。问题是构成学习和研究活动的核心因素,是推进科学前进的内在动因。学习者如何恰当的提出问题,并成功促进问题解决,不仅体现着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更体现着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开发高质量的产品,体现的是对知识的活学活用,对新技术的熟练掌握,对复杂问题的优化处理,对学习成果的创新表达。

 从上述这些共识出发,再来研究我们自己的核心素养框架,以及当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所要明确的方向和路径,改革的抓手和突破点就会更加明晰。

 三、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具体践行、推进核心素养落地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还是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

 第一,课程改革的理论支撑需要完善。2000年前后的第八次课程教学改革,顶层设计方面有比较多的课程和教学理论予以支撑,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课程统整、经验课程、多元智能、建构主义、校本课程发展等等,这些理论前期又有相当多的专家做了长时间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被学界所认可,能够给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撑。相比之下,最近启动的核心素养框架的研究与课程改革,虽然有大规模的数据分析结果作为支撑(比如PISA测试的分析报告),遵循了证据为本的原则,但总体上的理论基础仍然相当薄弱,也难以在理智上给人以启迪。特别是,很多外显的证据,并不能反映出人的心灵建设和人性的磨砺,有很多内隐的、难以评估的、不可评估的内容,或许正是人的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核心素养概念提出的初衷需要再审视。很多学者称核心素养是课程的DNA,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世界经合组织就是核心素养的母体了,因为核心素养的概念就是由该组织率先提出来的。从名字就可以知道,该组织是一个经济组织,他们不是从教育的立场来看待教育的,而是从作为经济发展的工具的立场来看待教育的,由此就可以理解该组织为什么把找到工作、跟上技术变化的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我们不能否认核心素养对教育改革的重大推动作用,但其背后存在的问题也需要引起警惕。比如说:把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工具,而不是站在教育的立场上看教育;核心素养的职业味道比较浓厚,而普通教育的使命和职业教育还是有差异的;在核心素养的论证中,未来的人和社会之间主要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这样的描述是不够准确的;核心素养所描绘的成功生活”“运行良好的社会,是大家追求的目标,但这样的目标仍然太过于语焉不详,人们很难理解“成功”良好究竟意味着什么。

 第三,核心素养的践行需要再思考。首先,有了总的核心素养的框架之后,各个学科之间就不适合再建构学科核心素养的框架了,到处都是核心,就意味着没有核心,对一个具体的学科而言,称学科素养即可。其次,核心素养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应该构建起一个封闭的系统,让所有的学生都来达到这些共同的要求。如果这样去做,那不还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吗?第三,“落地的说法本身也反映了核心素养自上而下的特性,同时也暴露了其高高在上的弊端。素养的来源非常复杂,应该多元化实施,多条腿走路,而不能仅仅维系在一条路径上。

 

《核心素养研究》  钟启泉  崔允漷/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0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