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pplong
pplong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9,121
  • 关注人气:4,9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明发展的另种解释·读《枪炮、钢铁与细菌》

(2019-04-08 05:50:44)
标签:

狩猎采集

粮食生产

地理环境

社会制度

ppl

分类: 读书评论

——读戴蒙德《枪炮、钢铁与病菌》一书有感

文明发展的另种解释·读《枪炮、钢铁与细菌》

 

 人类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中,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在大约1万年前左右,人类开始驯化动植物,由此引发了以定居为特征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当然,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能够被驯化的都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那些存在较多可以驯化的动植物的地区,农业发展就有先发的优势,相应地,现在文明在这些地区也会较早出现。

 那么,在一万多年的人类文明史中,历史发展的轨迹是有一些偶然的因素所决定的,还是存在着发展的必然性?现在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今天世界各地的人类都来自非洲,但为什么在近代,是欧洲大陆征服了非洲,而不是相反?为什么中国在现在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中会落后西方那么多年?戴蒙德在这本书中将告诉我们,虽然在历史发展的某些时刻,会有一些偶然的事件,对局部地区的历史进程产生一些影响,但总的看来,人类文明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而地理环境决定了这一切!

 一、定居农业

 在定居农业之前,人类在技术方面已经有了一次次进步。比如说对火的控制,使得人类可以利用非自然的方式取暖的同时,在食物的摄取和消化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石器、标枪、弓箭等的发明,是人类在和其他动物争夺领地的生存权的过程中占据了极大的优势;猪、狗等动物的驯化,不仅为人类的饮食提供了更多的保障,也增添了工作和生活的帮手,而语言和文字的发明,则在拓展人类的记忆能力的基础上,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当然,对于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活方式的人类来说,这些技术的进步虽然对他们的生活起到了一些帮助,但还远没有达到改变生活方式、促进社会转型的程度。人类依然要根据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生活方式,不断变换居住地,以便能采集或者捕猎到相应的食物,让自己可以生存下去。这种四处漂泊的生活方式,不利于各种技术的深度研发和传播,人类文明的发展步伐也是步履维艰的。

 对植物的驯化,给以狩猎采集为生的人类的食物来源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但驯化的植物只能在一些特定的区域里种植,这就使得狩猎采集的人类,必须要定期回到这里,看看自己驯化的植物是否成活、是否开花、是否结果,并判定什么时候来收获这些果实。随着其他一些动植物的驯化,人们慢慢地开始在驯化的植物周围住了下来,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向定居农业的生活方式。

 狩猎采集生活的基本特征是游动性,而定居农业的关键则是“定”。因为定居,人类社会形成了一些无法移动但很有价值的生产要素,比如说土地、房屋、耕畜、农具,等等,还有在两个收获季节之间所储备的粮食。这样的一些无法移动的生产要素,刺激着人类的占有欲,这在狩猎采集生活中是不大可能的。

 在定居农业中,财产权开始出现,这是人类发展历程中可以与语言和文字的发明比肩的重大文化元素,财产权内化了投资收益,因而激励人类不断投资和积累资本,于是,权力在定居农业社会中诞生了。伴随着财产的分配和农业生产带来的剩余,逐渐出现了一批脱离农业生产的专业群体,这其中包括当权者、他所雇用的那些占卜、记事、门客、奴仆、守卫等,这些专业群体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

 定居农业的当权者和他所率领的群体,在努力积累自身的资本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压力,这种压力来自几大方面:一是那些依然以狩猎采集为生的人类的周期性掠夺;二是定居社会内部因为权力而导致的社会内部无休止的争夺、战争、动荡;三是因为定居和驯养动物,而导致居住环境周围细菌的大量繁殖,其中有很多致命的细菌,给定居社会的人类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但一旦潘多拉的盒子给打开,就不可能再关上了。以定居农业为主导的人类社会,慢慢地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并为人类文明史书写下了浓厚的一页。

 二、粮食生产的影响

 定居农业和粮食生产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呢?戴蒙德在本书中重点阐述了如下几个重要的观点:

 第一,粮食生产是人类社会差异性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定居为特征的农业和粮食生产,催生了权力机构、专业群体的诞生,他们又对这个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而狩猎采集生活的人类,在社会建设方面所走的完全不是一条路。

 第二,粮食生产的发展在世界不同地区是不同的,有些地区独立发展出了农业,像“新月沃地”、中国等;有些地方农业发展是引进而来,那些驯化动植物比较滞后的地区,一但有其他地区的农业引进,就大会再去走驯化这条路了,毕竟引进更为直接和方便,驯化的道路崎岖而漫长;有的地区到现在还过着狩猎的生活,这或许与他们的地理环境不适合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但人类对植物的驯化关注的重点是那些变异的植物。比如小麦,那些变异出来的颗粒饱满、植株抗倒伏的品种,就是驯化过程中人类的优选。人类动物和植物有意识的筛选,是农业生产诞生的前提。

 第四,野生动植物的驯化存在着一定必然性。在动植物的庞大群体中,能够被驯化的动植物数量是非常有限的,那些能够被驯化的动物和植物,几乎已经被人类全部驯化完成,其余的那些动物和植物是不可能被驯化的。不同的大陆存在着不同的动物的植物,像“新月沃地”这样的地方,就是因为正好存在数量可观的可驯化的动物和植物,所以农业和粮食生产才率先在这里发展起来。

 第五,大陆轴线方向对粮食生产传播速度造成了差异,而这个差异又对不同大陆的发展造成了影响。那些沿着同一纬度传播的粮食生产,因为在具有相似的地理条件,所以粮食生产的传播速度更快;相反,在不同纬度之间传播时,由于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粮食自身的适应性决定了其传播速度不可能很快。

 第六,粮食生产的发展不仅导致了定居模式的出现,还催生了权力的争夺、职业的分工,行政体系逐渐建立起来,社会治理开始被逐渐重视起来,文字也被发明了出来。为了保存农业社会和粮食生产的成果,武器不断地创新,人类逐渐被武装了起来。另外,率先开始农业生产的人类,在一波波细菌的攻击下,逐渐产生了抗体,拥有了和细菌和谐共处的本领。但他们所携带的细菌一但到了新的地区,就会成为致命的“武器”,将哪些地方的有生力量全部消灭殆尽。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幅景象:那些率先发展其农业的地区,粮食积累逐渐增加,人口随之增多,人口的增多导致了在固定概率下出现优秀人物的可能,于是新的技术被创造,发达的文明得以产生。由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达,人与牲畜的接触增多导致了高致命病菌的产生,在一次次瘟疫中,旧大陆人的免疫力不断提高,病菌的杀伤力也不断增强,而此刻新大陆的农业发展缓慢,甚至没有多少致命的病菌,哪里人们的免疫力也较低。终于,旧大陆准备妥当,他们带着极具摧毁力的枪炮,致命的病菌开始了对新大陆的征服。接下来的场景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欧洲人对非洲,美洲,大洋州的土著残酷的屠杀,而更多土著死于令他们惊恐的致命病菌,最后,旧大陆的人牢牢占据了新大陆,一出悲壮的征服史落下帏幕。

 三、我国为什么落后

 书中讲述的西班牙征服者皮萨罗带领一支168人的部队击败一支八万多人的印加帝国军队并俘获他们的皇帝,进而征服整个印加帝国的历史事件,尽管听起来匪夷所思,但正是西班牙的军事优势、病菌、集中统一的行政组织、文字,使征服战争得以胜利。

 那么,我国在近代的落后,又是由于什么原因所导致的呢?

 本书的作者认为,尽管几千年来,我国也经历过几次国土的分裂,但统一则是我国最为永恒的主题。为什么我们会选择这种中央集权式的统一管理呢?黄仁宇先生在他撰写的《中国大历史》认为提出了一个观点:“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农业形态的官僚体系。” 本书的作者戴蒙德则认为,中国的地理位置和欧洲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只要看看两个区域的海岸线就能看得出来。我国的海岸线平缓,而欧洲的海岸线复杂多变,这些具有明显差异的地理因素正是我们国家采取中央集权式的领导,而欧洲各国互相分裂的主要原因。

 在作者看来,我们的统一正是导致技术落后的重要因素。统一专制的体制使得一项新技术一旦被禁止或排斥就可能永无出头之日,而在诸国众多的欧洲,即使一个地方被排斥的技术另一个地方也可能继续使用,从而使得一项足够优良的技术,或者说一项制度有足够的时间空间显现出它的优势。想想看,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那无敌的舰队,那先进的造船技术,是多么令世界各国羡慕,但就是因为皇帝的一个决定,这些舰队没有了,造船的工匠也没有了,等到那些倭寇在东南沿海一带频繁骚扰我们的时候,我们竟然组织不起一个像样的舰队,在海面上和他们战斗,只好将他们放到岸上来,再想办法去削弱他们的力量。

    地理环境选择了政治体制,政治体制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作者在本书中一直想阐述的基本观点就是:“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当然,环境也会随着时间和人类的发展而改变,原本繁荣兴旺的“新月沃地”,因为人口的快速膨胀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让那片原本肥沃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砂砾,从而导致了该地区文明的衰落,这样的教训在很多地方不断上演,应该引起人们的更多关注。

 

《枪炮、细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贾雷德·戴蒙德/  谢延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0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