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丰子恺《梵高生活》一书有感
谈起绘画史,梵高是一位绕不开的人物。虽然他只在世上生活了37年,20多岁才真正开始从事绘画艺术,但却完成了2000多件艺术品,包括860幅油画,1300多幅水彩画、素描和版画,其作品以肖像画、风景画和静物画为主。梵高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以自己的作品深深影响了20世纪的绘画艺术,亨利·福西隆这样评价他:“他是他时代中最热情和最抒情的画家。……对他来说,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迫切性和吸引力。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种惊人的诗意”,“他感到大自然生命中具有一种神秘的升华,他希望将它捕捉。这一切对他意味着是一个充满狂热和甜蜜的谜,他希望他的艺术能将其吞没一切的热情传达给人类”
。
一、视觉艺术的革命
从艺术史的角度看,人类的艺术表达,是一个逐渐演变、不断革新的过程。远古时期,人们用线条来表达自己对世界、对各种事物的内心感受,这在那些古岩画、烧制的陶制品的纹饰中就可以看得明白。在这个阶段,线条等只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给人的感觉是笨拙、幼稚,尚不能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
古希腊人人在艺术史上发动了第一场视觉革命,艺术家引入了“观看”,他们将短缩法运用到艺术创作中,由此来获得逼真的视觉效果。当然,最初的时候,艺术家还是一种直觉上的尝试,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家布鲁内莱斯基发现科学透视法原理,才为这一革命增添了理论依据。从古希腊到18世纪,艺术家们始终希望以一双“纯真之眼”将所看到的自然客体通过艺术手段转化为逼真的视觉产品,其中最容易表现的主题有三个:肖像、风景、景物。专注于运用科学透视法和明暗法精确地描摹自然客体以求获得逼真的视觉效果,成了艺术家们的共同追求和价值准则。
然而,到了19世纪,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使得一批先锋艺术家们对此前的艺术准则产生了怀疑。一个原因是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现代科学的兴起,让人们更加细致地关注自然现象和事物的变化;另一个原因是照相机的发明,那些原来只能用三维绘画方式表达的事物现在可以通过二维的画面加以呈现。在上述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些先锋艺术家们不满足于坐在画室里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凭借科学透视法和明暗法来绘制作品,而是直接走进大自然,去感受光线的变化给事物带来的影响。他们发现,自然客体的形式和颜色在自然界的光线作用下并非一成不变,在光线反射下物体的颜色在大脑中是混合的,有些物体形式也失去了理论上的三维性从而变成了二维或光斑,与传统画家作品中根据科学透视法、明暗法描绘的自然客体的形式、颜色存在差异。
于是,他们主张走出画室到户外直接面对自然进行绘画创作,抛弃理论上的科学透视法和明暗法,将眼睛所接收到的直接来自于自然客体的视觉刺激描绘到画布上,他们后来被称为印象主义画家,他们所提倡的观看方式和创作手法在艺术史上是继“希腊奇迹”之后的第二场视觉革命。
当然,作为革命者,要撼动那传承了两千年多年的传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他们在当时不被主流艺术派系所认同,也就能够理解了。梵高就是这个队伍中的一员,丰子恺说他绘画始终遵循自己的内心,不在乎外界的评论和指责,其实他之所以精神失常、英年早逝,与他在艺术领域备受孤独和煎熬,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二、不同凡响的梵高
梵高于1853年出生于荷兰一个新教牧师的家庭。青少年时期并未从事绘画,但对绘画艺术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16岁时,他先到古比尔美术公司海牙分店当店员,以后又去伦敦的总店工作,都因为顾客对绘画艺术的无知而与他们产生争执,最后被公司所解聘。此后梵高先后做过教师、传道士等工作,因为对贫苦大众抱有无限的同情,将自己的身心全交付给他们,不仅不被雇主所理解,还让自己身心处于崩溃的状态,是他的父亲将他带回了家,才让他有了喘息的机会。
大约在1880年左右,梵高的弟弟提奥建议他学习绘画,慢慢引导他走向绘画艺术的道路。但他绝对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他到那些有名望的画家那里学画画,对他们注重传统、强调科学透视法、明暗法等做法,很是不满,没学多久就离开了,自己去琢磨如何用颜料的色彩将变幻多彩的太阳光线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如前所述,在那个时代,印象派是革命者,他们总是想撼动传统绘画技艺的根基,所以既不被当时知名的艺术家们所理解,也不被当时的普罗大众和画作收藏着们所接受。这就导致了梵高的绘画生涯必然是苦楚的、是不可能通过画画来养活自己的。幸得他的父亲、他弟弟提奥的全力支持,才能让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喜爱的艺术中来。
1886年,梵高在提奥的资助下来到巴黎,他在巴黎第一次看到印象派的绘画,大为震惊,他和提奥还一起参观了第一次印象派画展。莫奈的油画描绘河水、天空、房屋、树木,捕捉变幻的色、跳动的光,让梵高感到充满战栗的生命感;毕沙罗的作品表现大自然的欢腾之息;日本浮世绘版画鲜明的大色块对比的装饰性色彩,使他一见倾心。灿烂的阳光,丰富的色调,给了梵高许多灵感。他在街头绘画,到近郊写生,总想把每时每刻对光与影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到了冬季,巴黎寒冷的气候和阴沉的天气让他很不适应,他想到日本,但苦于自己没有钱,又怕增加弟弟的负担,所以只是一个愿望,但最终还是于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阿尔碧蓝的天空中悬挂着眩目的火球,大地仿佛被炽热的阳光点燃,显示出强烈的色彩,这让梵高欣喜若狂,创作的激情燃烧。他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向日葵》等也在这里诞生。
梵高对待艺术是极其认真的,他每天早出晚归,背着巨大的画布四处找寻绘画的体裁,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也会冒着酷暑走到乡村田间,在短短的时间里有那么多的作品喷薄而出,与他的勤奋是分不开的;梵高是不谙人事的,很难与人和谐相处,结果不仅仅是把自己的几份工作相继丢掉,还直接导致自己的生活陷入困境。虽然有父亲、有弟弟无私的帮助,但也和父亲有过激烈冲突,与弟弟提奥有过一段时间的断交,与其他的亲戚也相处不来。最让人吃惊的是,就是在阿尔画画,也会让阿尔当地的人们看他不顺眼,这些淳朴的居民居然向政府情愿,要让梵高离开此地。
这多方面的困顿和压力,加上他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导致了他的精神分裂,于是有了割自己的耳朵、刺杀高更等让人匪夷所思的行为。“啊,美丽的盛夏的太阳!使我的头脑震栗!人们都说我发狂,其实在我何尝是发狂?”他就是那向日葵,凌乱的、包含欲求的花瓣,摇曳的、多姿的花茎,仿佛花瓶就是俗世,束缚着他与太阳更加亲近,是他的牢笼,也是他的宿命。当他病弱的躯体、分裂的神经无法支撑他更加自由地表达艺术感受的时候,他明白,自己的大限已至,他无法如同凡人一样专心养病然后东山再起,他明白灵感不等人,艺术更不等人,耳边父亲临终时那句话不断回响:“死比生容易,生比死更苦”,他顿悟,美丽不属于这尘世,于是,一个天才,走向了他不可逆转的悲剧结局。
三、令人深思的故事
丰子恺用非常简练的笔触,向读者描绘了梵高非凡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话题。
比如说,如果梵高是一个听话的孩子,跟着知名画家亦步亦趋地学习绘画技艺,不对他们所传承的绘画艺术说三道四,他会独树一帜,成为后印象主义的代表人士吗?想想当下的学校教育,或许你给出的就是一个很无奈的答案。学校更多的是把前人创造的文明的精髓,通过条分细缕的方式分解成不同的学科,以便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快理解并掌握这些。在这个过程中,强调的是传承、是吸收,而很少突出创新、批判性思维。梵高之所以能成为绘画艺术的代表,与他从小就养成的叛逆精神、与众不同的人格特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更为可贵的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这样的精神和人格特征很好地得到了呵护,没有被抹杀掉。在循规守矩和鼓励创新之间,我们似乎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平衡点。
比如说,在家庭关系中,父亲和弟弟提奥对梵高一以贯之的物质支持和精神帮助。即使在现在,如果家中的一个孩子,完全放弃养家糊口的想法,整天忙着自己的喜欢的事情,而且需要家庭持续不断地给予钱财,保证他能生活下去、探究下去,有多少家长和家庭愿意做出这样的努力?家长抚养孩子,不仅仅是因为有血缘关系、要尽义务,同时还让孩子担负了许多责任,希望孩子在长大之后能完成自己的某些心愿、做出能光耀家族的事情来。所以在培养孩子成才的过程中,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都不是重点,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图在学业上杀出一条血路,才是家长最为关心的。可惜的是,很多孩子原始的创造性潜质,就被这样慢慢湮灭了。
比如说,我们应该创设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来为每一个不同特质的人都保留生存的空间呢?梵高在做传教士期间,非常狂热,也非常用心,常常把自己的衣服、食物等都拿出来资助困难的人群,将全部的身心都奉献给了这份事业,但教会在考察后认为他“有损神职庄严”,不与他续约。梵高在阿尔画画期间,也因为自己的癫狂,而被当地的居民所驱赶,他们担心这样一个精神失常的人,会对当地的居民带来危险。这让我想起了计算机之父图灵,这样一个计算机天才,因为同性恋而被当时的社会所不容,让世间失去了一个难得的天才。好的生存环境是一个润滑剂,可以让这个社会更加和谐、更少偏见。
书不厚,文字也不多,但你走进梵高、观赏着他用心血绘制出来的画作,你会发现,想要表达的地方很多。
《梵高生活》
丰子恺/著
新星出版社
2013.1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