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与机器的关系·读《智能机器的未来》

(2018-12-17 06:19:29)
标签:

智能机器

自动化

发展观念

人机协作

ppl

分类: 读书评论

——读明德尔《智能机器的未来》一书有感

人与机器的关系·读《智能机器的未来》

 每一个处于急速变革时代的人们,对技术的革新速度都有着非常直观的认识。就拿手机来说,从过去的大哥大,到90年代的模拟信号手机,再到新世纪的及智能手机,通讯工具的体积越来越小,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程度越来越高,通讯技术在很短的时间里走过了多个迭代发展的历程。那些充分体现高科技发展特点的重大产业领域更是如此,高铁、飞机、太空旅行、深海探测、核能利用、建造技术等,各式各样的机器都在向智能化的方向迈进,自动化的水平越来越高。

 在家庭里,智能机器的运用也越来越普及。就拿打扫卫生来说,原来扫地、拖地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现在扫地和拖地两合一的机器人完全可以取代,如果你嫌自己在家的时候机器工作有响声,还可以预约时间,让它在你上班的时候进行工作,它会非常认真地执行任务并在电用完之前自己跑回来充电。

 当很多事情都可以由越来越智能化的机器来做的时候,人将处在怎样的位置上,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又该如何处理好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呢?戴维·明德尔的《智能机器的未来》一书,通过对飞机、深海探险、远程无人机、太空旅行、无人驾驶汽车等的发展趋势的研究和分析,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法航447空难

 200961日,法航447航班从巴西里约热内卢飞往巴黎,在大西洋上空进入风暴区,空速管(一种让气流通过来测量空速的输气管)被冻结,飞机除冰失效,空速指示为零,自动驾驶断开。当时机长在外休息,不在驾驶舱内,两位副驾驶在监视飞机的飞行状况。看到上述警报后,右座副驾驶接管了飞机的控制,并立即拉杆爬升,由于飞机原本的航线离地就很高,空气稀薄,飞机爬升的速率没有想象中的快,于是右座本能地持续拉杆,希望通过继续增大机头的仰角想尽快回到初始高度。失速警报在右座拉杆不久就被触发,但两人都未作出任何回应。左座一度曾注意到速度变化,并提醒右座注意,右座答应下降,但事实上仍在拉杆爬升。

 很快,一个空速管恢复了工作,机组开始得到正确的空速信息。左座多次要求下降,右座减小了拉杆力,飞机空速逐渐恢复,但仍在缓慢拉升。失速警报解除,但右座仍保持拉杆。飞机完全恢复操控之后,右座再次增大拉杆,重新触发失速警报。尽管右座试图拉到正常的复飞姿态,但此时发动机、机翼效能已不足继续爬升,飞机在达到最大高度后开始下降。左座也对飞机的反应莫名其妙,因为他根本了解不到右座的操纵输入。左座重新接管飞机之后,仍然忽视了一直在响的失速警报,继续拉杆,而飞机此时已经失速,转为高速下坠。

 空速管失效险情出现1分半钟后,机长回到驾驶舱。但他选择了坐在后面观察指导,而不是回到左座接管。飞机继续下坠,由于没有实际操控,机长不知道有人仍在拉杆,也没有想到去问这个初级问题,就更无法理解仪表的异常读数了。失速警报一度短暂解除。三人简单讨论了当前情况,但没有一人提到失速的可能,尽管失速警报几乎一直在响。但讨论的结果是最终认识到飞机的确是在高速下坠。就在飞机接近10000英尺高度时,左座副驾驶试图接管操纵,做出推杆输入。但此时右座仍在拉杆,左座的结果只是抵消掉右座输入,飞机仍然处于机首上仰的姿态。右座终于说出了事情的真相:“我们一直在拉杆!为什么还会这样?”机长这时才明白,右位的副驾驶采取了错误的操作,让其下令其停止操作。

 右座照办后,左座终于压低机头,飞机开始增速,但仍在下坠中。飞机在离地面约2000英尺左右时,近地警报响起,右座在无申明的情况下再次拉杆。机长赶紧命令不能爬升,但太晚了,他的话音刚落,飞机便坠毁!

 这场空难完全是人为造成的,机组的三位飞行员均没有接受过空速管结冰后紧急程序的训练,所以在看到飞机出了故障之后乱了手脚,面对仪表给出的相互矛盾的信息,以及不断发出的警报,他们都闻而不听、视而不见,一次次做出匪夷所思的错误动作,最终导致机毁人亡的惨剧。多亏了几年之后深海机器人的潜水作业,在大西洋深处找到了飞机的残骸和关键的黑盒子,才让世人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随着机械自动化程度的逐渐提升,我们对机器的依赖也与日俱增。很多机械的使用者根本都不了解机械的性能和工作特征,只需要做几个简单的操作、点击几个按键就可以让机械帮助自己完成需要做的事情。问题是,机械正常工作的时候一切OK,一但机械出现了故障,操纵者发现自己完全不能掌控机械的时候,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二、三种错误观点

 戴维·明德尔认为,在有关智能机器、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面,有三种比较常见的错误观点,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第一种错误观点是线性发展观。所谓线性发展观,简单地说,就是认为事物有一条共同的、必然的发展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所有的事物都会达到发展的最高点。就智能机器而言,其线性发展的技术道路就是从人类人类直接参与开始,发展到远程参与,最终发展成完全自主机器人。

 20世纪初,莱特兄弟发明的动力飞机,让人类实现了飞天的梦想,也拉开了人类动力动力航空史的帷幕。由飞行员在飞机上亲自操纵,驾驶飞机抵达预定的位置是人们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在今天,在各种场合出尽风头的则是无人驾驶的飞机,简称“无人机”,通过远程遥控来完成各项任务。在美国发起的战争中,每次战斗,空中巡逻任务需要4架无人机在目标上方进行24个小时连续不断的巡逻,而为保证这4架无人机正常工作并分析其所传输的信息需要150多人来配合,因此远达不到无人标准。可以想象,随着飞机越来越自动化,其所需要的支持飞行的人员也会更多。要实现完全自主的机器人,似乎不太现实。

 第二种错误观点是取代观,认为机器将有条不紊地接管人类的工作。持这种观点的人常常会拿美国作为例子:20世纪初,美国有50%的农业人口,通过忙碌的农作为社会各界提供食粮。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现在从事农业的人口已经不到4%,就连采摘水果这样复杂的工作,也都由机器来完成了。

 对这种观点,需要从两个角度来看待。首先,自动化技术通常不是将原本由人类完成的任务变成简单机械性任务,而是增加任务的复杂程度和工作量,这本身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取代的问题。就像火车取代马车那样,马车确实逐渐消失了,但火车所创造出来的新的工作岗位,让更多的人有了工作的保障。其次,人类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其前提是首先解决生存和安全的问题。很多工作都是因此不得已而为之。工作是美丽的,但不需要工作的生活更美丽,智能机器的发展,不是在逐步接管人类的工作,而是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机遇,让人类在生活方式的巨变中再次获得解放。

 第三种错误观点是完全自主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机器人可以完全独立地开展工作。在作者看来,在某些时候,机器确实可以根据所处的环境决定自己的行为,比如说火星探测仪,在遇到障碍物的时候,可以根据内设的程序自主进行选择,确定后续的行动计划。但这其实已经包含了人类的智慧在其中,如果在火星上遇到一种人类自己都没有想到的物品,探测仪一定无法做出抉择,因为它的内置程序中没有。作者认为,完全摆脱人类指示的机器人毫无使用价值。

 伴随着智能机器发展而来的词语也很多,比如说“遥控”、“自动化”、“自主性”等等,如果不对这些词语做一些界定,往往会导致一些误解。“遥控”一词仅仅是指操控人员的身体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属于非直接接触而操控的情形;“自动化”是20世纪的概念,指的是机器具有某种机械性,可以根据预设的程序按部就班地工作;“自主性”类似于智力,指的是机器像人类一样根据任务和情境做出决策的能力,也就是超出设计者的意图或者预期,自我决定的能力。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汇“人工智能”,就与“自主性”有密切的关联,指的是具有智能特性的人造系统,它产生、输出的内部的运算过程是人类智能无法解析的。但如果理智地考察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就会发现要真正实现“自主性”,还需面对许多巨大的技术障碍。

 三、促进人机协作

 随着机器越来越智能化,人们无须亲手就可以完成各项操作,人自身也在发生某些变化。比如说对自动控制产生出一定程度的依赖性,虽然天天和机器在打交道,但实际上却逐渐远离机器,人们掌控机器的能力也会逐渐退化。就像过去那些开车的人几乎个个都是维修工,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懂得检查故障车辆一样。这看上去很美,但却隐含着危险,在危急时刻人们将不知道该如何介入。法航447航班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事例。

 随着遥控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也在发生重大转折。在过去,考古或者地质勘查是必须要专家亲临现场的,但有很多极端的情境人很难抵达,机器人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我们一直生活在地球的表面,虽然也能在海洋上扬帆远航,但要了解海底世界却非常困难。现在有了遥控机器人,可以根据我们的指令抵达海洋的最深处,采取远程临场的方式来观察、认识海底世界的奥妙,丰富我们的智慧,扩展我们的想象。就连“泰坦尼克”号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发现的。我们想了解太阳系的奥秘,看看生态环境最接近地球的火星上是否有水,是否有生命的迹象,于是,一个个火星探测器来到了这里,地质学家、生命科学家们不再像过去那样亲临现场,而是聚集在地球上的一个办公场所,通过观察探测器传递过来的各种信息来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需要身体力行的任务变成了一种观察任务,随后又变成了一种认知任务。以前完成这些任务需要我们投入体力,现在则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不急不躁,还要有快速反应能力。

 国家、地区之间一但发动了战争,各种武器、机械就有了用场。在过去,这些武器和机械都是和战士们一起冒着生命危险来到战场,发挥其相应的作用的,如果一个人用一件平常的武器或者机械做出了不平凡的战绩,还会被评为战斗英雄,收到世人的爱戴和传颂。但在智能机器的时代,战争的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些遥控的战斗机器比如无人机、杀手机器人等等,可以在不需要人类直接操纵的情况下抵达战斗现场,完成既定的战术任务。这种冒着危险、亲自驾驶飞机到达战场上空的行为,与坐在地面控制中心遥控指挥飞机相比,两者的文化认同是不一样的,而且带来的变化也非常明显。另外,培养一个战斗机的飞行员需要经过多年的训练,而操纵无人飞机显然就便捷了很多,那些平常喜欢在游戏机房里“战斗”的游戏迷们,或许就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

 人类特有的能力来自灵巧的双手和人体对物理环境的充分了解。但人们在很早之前就发现,人类个体还很渺小,双手所能触及的事物太少,双脚所能抵达的范围也太小,所以总是想法设法改进工具,借助工具来扩展自己的视野。火星上的漫游车,就是人类当作工具使用的机械装置,是人类延伸到地球以外的眼睛。对科学家来说,漫游车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自己也成了漫游车的一部分,他们感觉到自己的整个身体都变成了漫游车,在火星上探索生命的奇迹和宇宙的奥秘。

 可见,提高机器的智能化程度,确实是今后发展的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的作用会逐渐减弱。更高程度的自动化往往需要借助更新颖的创新技术,让人能深入地参与进去。在智能时代的人机协作将会越来越重要。当我们在革新现有的机械,提升其自主化程度的时候,不应该简单地认为添加新的设备和软件就可以解决相关问题,而要思考如何在促进人机协作这方面有所创新。

 21世纪,机器人技术需要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将机器人融入人类系统和社会系统,以及如何处理好人机之间的关系。

 

《智能机器的未来》  [] 戴维·明德尔/  胡小锐/  中信出版社  2017.0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