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就好比建一栋坚固无比的房子,我们只有预先规划好“设计图”,方可顺利开展“施工”。怎样才能做好教学的设计师?浙江省宁波镇海尚志中学的陈杨老师,在阅读《让教育更明亮》一书之后,谈出了自己的观点。
绘一张教育蓝图,指一条人生明路
——读常生龙《让教育更明亮》有感
文/陈杨
我们常说“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当一个孩子呱呱坠地,他对这片世界其实一无所知,身边的人传送给他的信息便是他所认识的世界。正因为如此,孩子自出生始便被身边的人改变着,而他们会走一条怎样的人生路、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其实很多时候取决于陪伴他们成长的我们——教师与家长。当我们陷入教育的“怪圈”、面对孩子成长路上的问题束手无策时,我们该怎么办?常老师的这本《让教育更明亮》,就给身为教师和家长的我们指了一条明路。
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就好比建一栋坚固无比的房子,我们只有预先规划好“设计图”,方可顺利开展“施工”。受常老师启发,我觉得在设计这张教育蓝图时应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和思维、渗透生命教育、激发自我发展。
一、培养习惯和思维
“习惯出入我们的思想畅通无阻,它绝对操纵我们的观点和信仰”。常老师这样说道。当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已学会观察,学着按照成人的样子说话做事,很多家长总觉得孩子还小就轻易地原谅了他们粗鄙的行为。殊不知,恶习就这样慢慢地在孩子身上根深蒂固,错过起初最好的教育契机,之后再去纠正孩子的恶习,就会变得很难,让孩子养成了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当孩子的恶习第一次暴露在我们眼前时,我们就该想方设法地去改变和引导他们。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家长和教师在孩子成长的初始阶段就该明确一系列好习惯的培养,比如坚持、孝顺、阅读、反思等,这不仅是引领,更是为孩子提前接种了某些恶习“疫苗”,让孩子获取必要的免疫能力。
“批判性思维”已被众多国家列为重要教育目标之一。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知识爆炸、职业更替日趋频繁,所需要的已不是那些脑袋里只有学校传授的知识的人才,我们的学生需要的是面对社会和科技变化的应对能力。所以当一个新事物摆放在孩子面前时,我们的要求不该是按照一个统一的答案去解释去实践,而应让每个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对其他孩子的结论提出疑问。所以,我们这些整天和孩子在课堂上发生思维碰撞的一线教师们,首先要让自己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才有力量去感染学生也拥有“批判性思维”。
二、渗透生命教育
何谓生命教育?在常老师的书中我也找到了答案,让学生在教育中感受到生命的气息,感受到他们的生命被尊重,让学生拥有开阔的胸襟和美好的心境,让他们爱上生活。
当我们的孩子在学习中不断地犯相同的错误时,家长和老师该如何做?我们要清晰低认识到,简单的对和错并不是评判孩子是否努力的标准,我们更应该去努力了解孩子的思维过程,去和他们一起做合作思维活动的反省、做同情的了解。这样一来,我们的孩子便会摆脱挫折之感,获得学习过程中的快乐,这也一种对孩子个体生命的尊重。
尽管每个孩子个性不同,培养的方式也会随之变化,但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还是有一定的共性可循,比如孩子生理发育的规律、心理成长的规律、每个学段学生的特点。所以,教师可以依据心理学理论、学习基本原理、教学规律来促进他们的成长。当我们了解他们之后,才能够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地走入他们内心,真正地帮到他们。
想让孩子拥有美好心境和提高对生命的热忱,那教师和家长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孩子,将影响孩子的成长。比如,教师采取的教育方法和每天的情绪都会造成学习气氛和情景的主因,身为教师,我们是有极大力量让孩子活得愉快或悲惨。我们可以成为启迪学生智慧的人,但因为情绪失控或者方法极端便会给孩子造成痛苦。我们的家长又何尝不是?大多数家长兼具工作者和为人父母的身份,假如能够不把工作的不快放入家庭生活中,时常给孩子传递微笑和正能量,那么孩子就会就会成为阳光积极的人。但如果,家长结束一天忙碌的工作后很是疲惫,回家对孩子的调皮和过错失去教育的耐心,立刻大发雷霆,那么我们孩子何来对生活美好的感受?因为从父母身上他们感受到的从来都是是生活的负面,谈何对生活的热爱?
三、激发自我发展
尽管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陪伴、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但比这两者更为重要的该是孩子的自我发展。教育者不应目光短浅,应放眼孩子的一生来实施教育,当有一天,我们的孩子独自上路时,他们也能够找到光明的前途。
本书中的一则经典教育故事给我们极大的警醒。说的是,一个父亲带孩子去城里,每次父亲都走在前头,并且步伐很快,孩子的眼睛只好紧紧地盯牢父亲的布鞋,也只管低头快步走。有一次,天很暗,路过一道铁桥,以往父亲都是抱孩子过去,那天父亲不知为何只心急赶路,自己过桥后却把孩子落下了。这个小孩发现父亲“失踪”后,一阵恐惧,发现父亲已经失踪,却怎么也找不到家的方向……直至午夜,父亲才找到了被落下的孩子。假如在之前的行走中,父亲边走边教孩子从家到城里的路是按什么方向、有什么标志物,那么孩子就能找到回家的路。
有时候,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只告诉学生解题的步骤,却不告诉学生为何是这样的步骤。所以我们的学生常常找不到学习的“出路”,碰到换汤不换药的题、甚至是一模一样的题,没了老师的牵引,还是茫茫然,行走在陌生地带。
我们的家长也往往如此,给孩子过多的保护,在无形中剥夺孩子“自己做”的机会。他们常常羡慕别人孩子非常自觉,却不知孩子的自主自立能力是家长培养起来的,当感觉孩子自主自立能力不够时,应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孩子的教育从来都是从“一张白纸”开始,我们若想给孩子人生路途增添光亮,就必须预先设计一张教育的“蓝图”,承担起身为父母和教师的责任,遵循育人的规律,紧跟时代的步伐做出适时的修整,相信每个孩子都能长成金子的模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