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最佳入门书(二)·读《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标签:
希腊哲学理性主义怀疑精神对立统一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林欣浩《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一书有感

在昨天的博文中,说到了第一位专职哲学家康德提出的纯粹理性批判,以及黑格尔对康德的哲学观点的批判和他提出的辩证法。叔本华是康德哲学思想的继承者,但他并不是盲目的全盘接受康德的观点。叔本华认为,物自体是可以了解的,而且万物的物自体是统一的,这个物自体叫做“生命意志”。那生命意志是个什么东西呢?简单地说,是一股永不停歇的力量、是求生的欲望。比如任何动物的食欲性欲,比如植物破土而出的欲望。但这个生命意志的概念比一般的生物欲望更宽泛,在万事万物背后都有它,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我们以为自己生活、恋爱、结婚、工作是根据我们的理性选择的,但叔本华认为,真正驱动你的都是种种的欲望,比如生殖的欲望、征服的欲望,等等。意志是充满欲望的君王,理性是头脑清晰的老臣。他认为欲望是痛苦的源泉,因为满足不了欲望,人会痛苦;满足了欲望,人又会产生新的、更高的欲望。在康德那里,这个世界的基础是井井有条的理性。在叔本华这里,这个世界的基础是无法控制的生命意志。因此,康德对世界的看法是乐观的,叔本华对世界的看法是悲观的。说白了,叔本华的哲学一半是康德的形而上学,一半是佛教的禁欲观,他把这两者糅合在了一起。
(四)
为什么要在叔本华这里停留一下,对他的哲学观做较为详细的介绍呢?这是因为在哲学史上,叔本华的哲学暗示了一个巨大的危机——理性没落的危机。在叔本华的理论中,最重要的东西是非理性的生命意志,它比理性更本质、更加重要。叔本华认为人类的理性永远认识不到生命意志,反倒只能做生命意志的奴隶。
但哲学除了怀疑精神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即哲学是求“真”的。我们都知道,人类记录知识,最主要的办法是说话和写字。而人类说出的话、写出的字,必须是理性语言,必须符合逻辑。否则知识的传播就会走样。哲学的“真”是一个逻辑判断,是一个理性概念,离开了理性,就无所谓“真”或“不真”了。反过来说,没有了理性,人类就不能积累知识,不能劳动生产,不会谋生,甚至于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了,如同行尸走肉。
你看,哲学家研究来研究去,不仅没有把有关人生、有关世界的最本质的东西搞明白,反而要把理性这个工具也给整没了,这多具有讽刺意义啊!
这一次救哲学于危难之中的是尼采。叔本华说物自体是“生命意志”,尼采给改造成了“权力意志”。“权力意志”一词中的“权力”容易引起误解。这并不是政治权力的意思,而是指要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强壮、更富创造力的欲望。在尼采看来,人类的知识,如形而上学、科学理论,都是理性的,可是作为世界本质的权力意志是非理性的,因此这些理性知识也不是真正的真理,只是权力意志构造出的假象而已。在权力意志的驱使下,人类去研究世界不是为了简单地求知,而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世界。既然人类的知识只是权力意志用来控制世界的工具,那就根本不存在什么真理。所谓的真理和错误的区别是:真理有用,错误没用,甚至有害。比如因果律的问题,尼采的解释是,根本就没有因果律,相信因果律是因为我们不相信它就没法生活。
当哲学家正在懊恼理性工具不好用的时候,科学正在用一个接一个的奇迹来捍卫理性的尊严。科学是坚持纯理性的。科学使用的是归纳法和演绎推理。所有的科学理论,都必须用理性的文字表达,都必须经得住严谨的实验。就是在这样严酷的条件下,科学家们在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各个领域有了一系列伟大的发现,不仅一次次颠覆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促成人类新的价值体系的建立。科学创造的奇迹,就是理性创造的奇迹。
科学的发展给哲学带来了两个影响:第一个影响是把宗教完全打趴下了。科学打击宗教的方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不断创造科学奇迹增加人类的自信心;另一个是公布各种和《圣经》记载矛盾的科学结论。比如日心说之于地心说,进化论之于神创论,等等。第二个影响是,随着科学的触角越来越广,机械论和决定论必然重新抬头。
科学通过严谨的实验来捍卫理性的尊严,不仅仅是为了成为理性的帮手,时不时地它还不断揭示理性的局限性,倒打理性一耙。比如说欧几里得的公设,曾被哲学所借鉴,现在有了非欧几何,那些公设出了问题;比如说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被认为是一个公设,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我们光线在传播中经常是弯曲的……其实哲学家们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意识到了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比如休谟就认为人类不可能了解因果律,康德认为人类认识不到物自体,科学的这些新发现等于佐证了哲学家们的结论。
(五)
哲学就这样一直磕磕绊绊地向前发展着,差点自个儿把自己给折腾没了。尽管出了一批很厉害的哲学家,也贡献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但有一件事情一直让哲学家们惴惴不安——哲学的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罗素和怀特海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合写了一本著作,名叫《数学原理》。罗素在撰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既然能够用逻辑来建立整个数学的大厦,是不是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建立整个哲学的大厦呢?换句话说,能否用一套严谨的逻辑语言来研究哲学呢?
罗素等人发现,过去的哲学家们不是很重视语言的严谨性,他们经常使用大白话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而严谨的哲学研究要靠理性思维,只有严格符合逻辑的语言才能严谨的表达理性思维。他们要做一项伟大的工程,要用严谨的逻辑符号代替之前所有的哲学观点,用逻辑的方法分析前人的一切命题,最终把整个哲学世界都用逻辑符号重铸一遍。他们发现,剔除到最后,只剩下了两种命题。一种是重言式命题,就是类似于“桌子是桌子”这样的话;还有一种命题,是类似“这朵花是红色的”之类描述片段经验的命题。其他的哲学问题,特别是形而上学问题,全都是没有意义的伪问题。要么违反了种种逻辑规则,要么无法用经验去实证。
这样的结果把他们吓了一跳,这等于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哲学家们对形而上学争论了那么久都没有结果?因为他们争论的全都是没有意义、不可能有答案的问题。年轻的维特根斯坦写了一本《逻辑哲学论》,将逻辑实证主义的核心要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自己已经解决了所有的哲学问题,所以写完这本书之后就去乡下做小学教师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又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儿,他发现,语言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逻辑分析上。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情境中往往会表达出不同的意义来。每一个情境都给语言制定了不同的规则,语言得和规则结合在一起,才能显示真正的意思。而这规则又是没有逻辑可言的。维特根斯坦揭示的,其实是理性思维和现实的矛盾。维特根斯坦建立的逻辑实证主义,又被他自己给亲手毁灭了。不过在哲学史上,维特根斯坦是独一无二的、能够提出两种截然不同又都对哲学史影响深远的理论的哲学家。
在这个时期,哲学上还有另外一种学说,叫实用主义。这种学说和逻辑实证主义的思路不一样,逻辑实证主义看到的是科学的严谨性,希望哲学也能和科学一样严谨。实用主义则看重科学的实用性,看到科学家没哲学家那么多废话,在科学研究中什么理论好用就相信什么。实用主义者觉得,哲学也得像科学这样,不再说空话,不再讨论空泛的大问题,而是重视哲学的实用性。按照这种观点,因果律的问题就好解决了,人们接受因果律的原因是它对我们有用,如果不接收它,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麻烦。在实用主义理论下,真理没有了统一的标准,这让不少人感到困惑,也对哲学本身产生了更多的疑虑。
那么,随着科学在各个领域绽放异彩,它是否会终结形而上学呢?科学首先要观察客观世界,然后对客观世界的现象进行解释,并作出预测。这样的科学观称之为“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强调的是:所有的科学经验,必须有经验来证明它是正确的。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科学理论都是无法证明的。波普尔看出了其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检验科学理论的重要标准:证伪。换句话说,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假说,科学家没有办法证实任何一种科学理论。但科学理论可以给别人提供验错的机会。在没有检验出错误之前,我们就姑且相信这个理论是正确的。
但是,证伪主义理论也是有漏洞的,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展开了。
(六)
沿着哲学家们的研究一路走来,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经验主义者们的论断“只有来源于经验的知识才是可靠的”,并非来自于经验。康德用来批判理性的工具却没经过自己的批判。黑格尔讲辩证法,但是他的辩证法到最后却并不辩证。尼采说所谓的真理都是谬误,那他自己的理论不也是谬误了吗?逻辑实证主义用来分析语句的规则,经过自己的分析都变成无意义的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理论,是不能被证伪的。后来到实用主义的时候,罗素批评说:实用主义以“是否实用”为标准评价真理,但是“是否实用”的标准是什么呢?如此追问下去,必然会形成无限回溯,得不出结论。我们会发现,这种情况在哲学史上不是偶然,几乎每一个哲学流派,都面临着自己不能证明自己的窘境。
在20世纪,有两位哲学家试图给我们提供一些新的观念,他们一个是萨特,另一个是加缪。萨特有句名言:“存在先于本质。”萨特认为,过去这些大家所说的人类的本质、人类的使命如何等等,都不是真理,只有人类的存在这件事情,才是最根本的、不可撼动的事实。在萨特看来,最应该关心的,是“我存在”这事本身。“我”指的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前提,必须要有“自由意志”。这必须建立在能自由的选择的基础之上。萨特提醒我们,既然有选择的自由,就要承担选择的责任。萨特还强调,不能逃避选择,哪怕是什么都不选,你也是在选择,也要承担责任。因此自由多了并不是好事,反倒因为责任的增多给人增加负担。这是现代社会精神危机的一个根源,也是很多人宁愿选择盲从偶像、盲从权威的心理动机之一。
加缪最有名的观点是,世界是荒谬的。假如这个世界上有终极真理,那么就意味着有某种高于一切。比任何事物都重要的东西。但哲学的结论告诉我们,这个东西是不存在的。当人意识到人生没有目的的时候,对目的的本能渴望和没有目的的现实就会发生强烈的冲突,让人产生荒谬感。加缪通过《西西弗的神话》告诉我们,西西弗的胜利在于他意识到了这种荒谬,从此不再做荒谬的奴隶,而是做自己的主人。虽然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但是他的内心是充实的,所以他可以在荒谬中找到幸福。
看来,给人生找到意义,才可以让自己走向幸福啊。那么,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作者认为,一个“人生意义”只有唯一答案的世界,是很可怕的,参差多态,才是幸福之本源啊。
(七)
哲学追问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纠结了几千年的问题,从西方哲学的研究历程看,这个问题的最终结果的无解,不仅没有得到终极的真理,还追问出了一系列的郁闷。原本以为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就是宇宙所有存在物的中心,没想到追问出来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还有霍金的黑洞,现在我们知道,宇宙还有很多暗物质;本来以为人类是万物之灵长,但追问的结果是一个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其实我们不过是一只猴子变来的;理性是我们的特权是我们之所以与众不同的原因,于是又追问,但弗洛伊德告诉我们人的理性不可靠,人主要还是非理性潜意识的动物……
这些都是人文方面的。在自然科学方面,人们追问的结果也是一堆的郁闷。在古代西方,欧几里得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用几条公理和公设就能概括人间万物,但后来追问的结果就是有了非欧几何,说两条平行的线也是可以交叉,你概括不了全世界。在英国还出现过一个神一般的牛顿,用几个定律就描述了一切,而且还不仅仅是地面上的一切,还包括天上的一切。但牛顿之后有爱因斯坦,直接打破了牛顿给西方人描绘出来的世界,苹果是掉落了,但它掉落的原因绝不是你说的那样。爱因斯坦之后又有了普朗克、波尔、海森堡一帮子人搞的量子力学,什么波函数坍缩、平行空间、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定理等等,真不敢想象,在量子力学之后出来的神们会把这个世界说成个什么样……
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一个放在那里的真理等着我们去发现。科学并不是真理,科学只是在描述真理,只是一种描述方式。对有些人来说,用一首诗歌或一本小说给那人带来的对真相的感悟,一点都不比科学公式定理来得差。而对于存在的意义跟人生的真相,看来我们只能作为一个揭示者,靠着我们每一次的挫败,每一次的眼泪与欢笑,实实在在地去经历我们的生活,然后真理与意义便徐徐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历历在目,栩栩如生。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