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帕米利《英国简史》一书有感
这是美国历史学家玛丽·普拉特·帕米利在19世纪末期撰写的简要的英国历史,由三个部分组成:英格兰简史,爱尔兰简史和苏格兰简史。其最大的特点就简洁,用很短的篇幅介绍了雅利安人的一支来到这个岛国之后成长和演变的过程。
(一)
公元前55年,为了切断不列颠岛上的土著居民对高卢人的援助,凯撒率领罗马两个军团攻打不列颠,30年后,不列颠成为了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被正式纳入罗马帝国的版图之中。罗马带来了城市的建设,但当时的不列颠的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城市需要依托农村才能运行下去。300多年后,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败,不列颠也逐渐摆脱了其控制。
在罗马帝国时期,欧洲有三大蛮族,分别是日耳曼人、凯尔特人和斯拉夫人。盎格鲁-撒克逊人就是日耳曼人的一支。早在三世纪,这些盎格鲁-撒克逊人就开始骚扰不列颠的沿海地区,到了五世纪,他们已经深入了不列颠内地,并逐渐永久性地占领。他们把自己的领地叫做“盎格鲁人的土地”,英语写作“England”,翻译就是“英格兰”。这些日耳曼蛮族在这里建立起了七个国家,并日夜打架争权,互相掠夺资源,直到很多年后,一个大英雄“阿尔弗雷德大帝”的出现,才改变了当时的局势。虽然没有完全统一英格兰,却让其他国家甘拜下风,还多次打败了前来侵略的丹麦海盗。直到公元927年,光荣者“埃塞尔斯坦”才实现了英格兰的统一。与此同时,苏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也都陆续完成了统一。
因王位世袭制度而上演的一场场历史悲剧,在英格兰也不例外。11世纪中叶,国王“忏悔者爱德华”由于没有儿子,死后王位落到了他老婆的哥哥手上,这是一个丹麦人。后来的“威廉一世”看准了机会,于1066年从他的领地法国诺曼底跨海出征,很顺利地坐上了英国国王的位子。这样,英国王室不仅拥有英国的土地,在法国也有领土。可惜威廉的后人不争气,被法国国王抢回了诺曼底。没想到又过了一段时间,法国国王又生不出儿子来,英格兰凭借绕来绕去的亲戚关系,宣称自己有法国国王继承权,当然其背后的目的非常明白,就是看中了法国的那片土地。两个国家为此开打,从1337年持续到1453年,俗称“百年战争”,最后以英国落败而结束。
没有抢到法国的土地,英格兰将目光转移到海外殖民地的掠夺上,为此他们又要对付另一个强大的对手——西班牙。英国人知道自己打不过这个海上霸主,于是就和海盗勾结,没想到双方的结合竟然打赢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也让自己成了新的海上霸主。海洋上的另一个强国荷兰,最终也不敌英国的崛起而落败。海外殖民给当地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却让英国越来越强大。但猛一回头,却发现自己国家都还没有统一,于是英格兰在1535年吸收了威尔士,1707年和苏格兰合并,1801年爱尔兰被吸收,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随之而来的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更是让英国占领了发展的先机,而海外殖民又让他们控制了世界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三分之一的人口。巨大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保障,而自身在文化、科技、社会等方面的改革成果,也让世界各国体验到了工业革命的勃勃生机。因为在每一刻都有英国的殖民地能看到太阳,所以英国曾被称为“日不落帝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帝国。
英国并不是很善于处理与自己的领地之间的关系。首先是美国,这个汲取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成长起来的土地上的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英国在宗教、制度、财政等多个领域对美国的横加干涉,揭竿而起要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英国派兵去镇压,反而吃了败仗,国王只能承认美国独立。到了1922年,英国连爱尔兰都控制不住了,加上宗教、政治上的一些原因,爱尔兰独立了一大半,只剩下北爱尔兰孤零零的留在英国。两次世界大战,英国损耗严重,并且痛失世界第一的宝座,同时也驾驭不了那么多的海外殖民地,印度、缅甸、马拉西亚……纷纷独立。随着香港回归祖国,昔日的“日不落帝国”也缓缓落下。
(二)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有这样三个词汇一直不断地在脑海中跳跃。
第一个是“zi由”。作者认为,从古到今,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本性都是以强烈的正义感和坚决拥护人身自由的理念为基础的。这些恒久不变的特性塑造了1500多年的英国历史,以及在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族300多年的历史。
在英格兰的“七国时代”,国王和平民之间的距离并不是很远,虽然国与国之间经常争斗,平民的地位并不低。阿尔费雷德虽然开启了英格兰统一的步伐,却也给撒克逊的国王戴上了“上帝授予”的神秘光环,国王和平民之间的距离从一步之遥逐渐滑落到天壤之别,而且每一块新占领的土地都让国王的地位越来越高,平民的地位却越来越低,往日的自由平等已经完全消失在英格兰了。统治者没有意识到,这些低等级的平民蕴含着英格兰的真正实力,这种等级的划分酿成了不幸。
到了威廉的时代,他非常明白当国王的危险性,也知道该如何应对。他利用英格兰早期的宪法和法律,将公平的标杆树立在曾经的“区”和“郡”法庭之中,每一个自由的公民都能够进入其中,他规定,这些法院都由国王直接管理。1215年,国王约翰向贵族妥协,签署了《自由大宪章》,又称《1215大宪章》,后来成为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石。从原本强硬的统治转向自由统治,做得较好的应该是伊丽莎白,她机敏地意识到尊重民众心愿的意义,创造了一个和平盛世,英帝国也就此孕育而成。
我们普遍认为,美利坚合众国的自由是最至高无上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相比共和的美国,英格兰的政府了解群众意愿的途径更多、更专业,速度也更快捷。
第二个关键词是“金钱”。作者在本书的前言中说:“宗教和金钱是两项促进英国历史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国王自己要生存,要奢侈地生活,需要大量的金钱;要让自己的王位做的牢固,需要有团队的帮衬、有军队的护卫、有达官贵人伺候、有奢侈品的生产者……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金钱来维持。
从哪里来弄这些钱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土地收归,然后有别人来租用,这其中就有很多钱可以赚了。即使没有办法直接收回的土地,也可以收税,让在土地上劳作的人们缴这样或者那样的税。但无论再折腾,毕竟土地是有限的,能够在上面生产出来的粮食也是有限的,要想拥有更多的财富,必须要想其他的办法。
办法之一就是对外扩张,和其他国家争抢土地。英国和法国的“百年战争”,目的就在于此。办法之二是改变经营方式,让资本升值。在威廉统治时期,英国人聚敛财富的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学会建造石头房屋,就此开创了本土的建筑业。赚犹太人的钱来建造城堡和教堂,唤醒了沉睡的对美的意识。通过与西班牙和东方的犹太人的接触,英国人也开始学习自然科学,并开创了科学启蒙的时代,一个半世纪以后,诞生了思想家、科学家罗吉尔·培根。办法之三就是海外殖民,通过对殖民地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掠夺,来不断积累自身的财富。
第三个关键词是“宗教”。一位苏格兰作家说:“这个国家只有杀戮,每一个家族都为野兽设下了陷阱,但是,最后落入陷阱的却都是设陷阱的人。”是什么原因导致相互之间没完没了的残杀呢?除了金钱和财富的诱惑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宗教信仰。
爱尔兰于五世纪初由苏格兰的圣帕特里克传教而皈依了基督。基督教进入英格兰,则是在公元597年,圣奥古斯丁前往传教,并在两年之后成为第一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在传教方面,爱尔兰人在英格兰的传教最成功,这也使得英格兰的基督教就有两派。派系的矛盾,往往导致很多问题,虽然最后在惠特比宗教会议确定了罗马一派的胜利,但另一派心里并不服气。后来又有了新教等的加入,不同的国王也有各不相同的宗教信仰,这个国王将某一宗教作为国教,换了一个国王又给改了,这样的折腾必然导致民怨沸腾。不仅国内闹成一团,一些国外的势力也趁机介入,再加上王室和教会之间明里暗里的相互争斗,给这个国家带来无尽的灾难和痛苦也就能够理解了。
查理一世的血液中流淌着专制和残暴的基因。他自己信仰天主教之后,英国的国教会新主教劳德为了获得王室的庇护,和他串通一气,将宗教变成了打击英国崇尚自由的人士的工具。由于劳德不断施压,越来越多的人向西航行;10年内,两万英国人在大西洋西岸的美洲大陆获得了宗教自由,在殖民地建立了一个神权政治的国家和新的社会制度,但却是非常公平和单纯的——不过,这是由于宗教信仰而促成的。你看,一个强大的美国就是这样被英国的宗教信仰给“培育”起来的。
(三)
几年前我曾经去过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对这块土地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阅读一些有关英国历史的文字,似乎更有一点亲切感了。
作者写作本书的年代是在十九世纪后期,距离现在又有一百多年过去了。英国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在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率领下,有一段时间逐渐回到了其原来正确的轨道上。但现在的脱欧,是否是一个正确的抉择,似乎还很难用一两句话加以判断。苏格兰也因此想独立,不知道那些逝去的历史人物,在了解英国今天的状况后会发出怎样的感想。
如前所述,这本小书写的过于简洁,对英格兰的历史条例还比较清晰,但对苏格兰、爱尔兰的描述,就过于浮光掠影了。翻译的水平也有限,这会给读者带来不少遗憾。
《英国简史》 [美]玛丽·普拉特·帕米利/著
李菲/译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7.1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