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即生活,教育的成效如何,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蛟川书院的杨佳老师,在阅读《让教育更明亮》一书的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是“生活教育”,我看这就抓住了教育的核心和根本。
抒教育情怀,绘精神底色
——谈《让教育更明亮》的生活教育观
文/杨佳
高尔基说过:“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我自知读书甚少,然每得一书便熟读精读,有着阅读时做笔记摘抄的习惯,从字里行间有所得有所思,便乃工作生活之余的一大乐事幸事。开启《让教育更明亮》阅读之旅,在字句之间我感受到了作者丰富的教育理论、真诚的教育情怀以及感人的教育理想。我认为这本书籍,应该放在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书架上,也应该列入每一位家长的书单中。对于我这样一个既为人之母,又为人之师的两重身份者,能在这样一本书中咀嚼光明且有意义的生活及事业,自省反思学习中我感到了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有这样一句话:要散布阳光在别人心中,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让教育更明亮”,那么每一个教育者心中也都应该点燃一盏明亮的灯。常老师的这本著作,面向教师、父母、学校管理者、教育研究者,可以称得上对每一个教育者都提出了期许,同时研究的主要对象包括婴儿、幼儿、小学初中高中生,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作出了相应的教育探讨。著作中引入的教育教学理论实践知识,融入了中西方经典的教育理论与典型的个人经历体验。作者立足于当前的国内教育现状,从教育教学实践的第一现场中挖掘话题,针砭时弊,引经论典。我特别欣赏常老师“浅尝辄止”式的经典理论引入法,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一个个艰涩难懂的理论形象化,同时常老师列举了大量的经典著作,有意引导读者去深度阅读相关的理论著作。在阅读过程中,我都将这些相关的理论著作做出了标记,列入了书单。阅读完整本著作,我感触最深的是“生活教育”四个字,在我看来“生活教育”便是“让教育更明亮”的核心。
反观我们当下的教育制度,是一种以批量生产为主要方式,以竞争为主要手段,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生存性教育,这种教育往往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这种教育观与教育的真正目的背道而驰。作者在著作中反复强调家庭责任和学校职责的重要性。现实中的家庭教育是“各有各的不幸”,父母教育理念的缺失,扼杀了孩子的可塑性。我十分赞同常老师所说的父母一定要做好孩子的表率。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曾多次在家长会上强调,要想让孩子回家不抱着手机玩网络游戏,请您先在孩子面前捧着一本书阅读。上学期期末的家长会上,一位穿着时髦的妈妈嘴里的口香糖从会议的开始嚼到结束,看到这个家长的表现,我心中隐隐作痛,深感内疚,平时对她孩子的教育过于“苛刻”,这个男孩子属于无组织无纪律的一类,请假向来都不填写假条,出校门蒙混过关不刷卡,自习课上一边玩玩具一边写作业。试想一个初三的学生行为习惯问题重重,这背后的原因令人心寒无奈。还有些家长将孩子作为学习的工具,将个人的理想复制到孩子身上,没完没了的补课从小学上到初中,从早上安排到晚上,见效甚微,亲子关系一塌糊涂。在谈及这类问题时,家长习惯性将原因推给竞争激烈的优校选拔制度和功利化的社会状况,熟不知亟待于提高的是家长的教育观,这种变态的爱已经严重束缚了孩子的自身发展。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学校之间关于升学率的竞争,争分夺秒赶超,注重立竿见影的效果,追求数字上的优势。同时教师队伍也亟待优化,教书育人常提常新,内容也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丰富多元化,教师如何能适应新的社会教育形势,这是摆在每一个教育一线工作者的挑战。理想的课堂需要理想的教师,用课堂去滋养生命,体现生命关怀,让每一个受教育的主体都能展现出独特有意义的思想和灵魂,这也是教师要去深思探讨的问题。
冲破当前的教育篱笆,慢下步伐,细嚼慢咽,体会每个生命从萌芽到茁壮成长开花结果,成为栋梁的旅程,体会教育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活力、生机与希望。教育应该以个性的解放、思想的自由和社会的和谐为目标,用时间去呵护栽培见证,用尊重去滋润每一片心田。
正如常老师所言:“教育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些野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只有家长、师者的精神世界是厚重纯粹的,孩子的精神底色才有可能变得饱满丰盈。朱自清先生曾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打开《让教育更明亮》,点燃我们的那盏明亮之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