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背后的故事更精彩

标签:
女性地位文化传统体育精神诚意态度ppl杂谈 |
分类: 我的心情 |
——观看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有感

前几年曾看过《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对印度电影有了新的认识。去年《摔跤吧,爸爸》在我国公演时,从开始的默默无闻到后来的好评如潮,以及赢得惊人票房的业绩,让我对这部影片有了很多的期待。但那阵子实在太忙,没有时间安静地坐上两个小时欣赏一部片子,最近终于了了这份心愿。
《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马哈维亚(阿米尔·汗 Aamir Khan 饰)曾经是一名前途无量的摔跤运动员,他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在离开摔跤的职业生涯之前,没有能够替国家赢得一枚金牌。马哈维亚将这份希望寄托在了尚未出生的儿子身上,哪知道他的妻子接连给他生了四个女儿。女儿们一天天长大,马哈维亚也一天天心灰意冷。就在此时,邻居家的父母竟找上门来告状:你看!你们家闺女把我儿子打成了这样。
马哈维亚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女儿也继承了自己强大的摔跤基因呢!于是,他开始一心一意地培养自己的大女儿吉塔和二女儿巴比塔,他狠心地剪去了她们的长发,每天一早就起床锻炼身体,在农田里打了一个草棚,下面铺平沙土,做成简易的摔跤场,亲自教她们摔跤的技能。虽然中间经历了各种波折,但两人进步神速,很快就因为在比赛中连连获胜而成为了当地的名人。为了获得更多的机会,吉塔进入了国家体育学院学习,在那里,虽然有专业的教练进行指导,但吉塔明显不适应,以至于比赛的成绩逐渐下降,连自己都无法接受。马哈维亚在了解吉塔的情况后,在国家体育学院外租了房子,通过各种方式偷偷地指导吉塔,最终使得她走上了国际摔跤比赛的冠军领奖台。
之所以说影片背后的故事更精彩,是因为:
第一,这部电影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曾经就是印度的全国摔跤冠军,因生活所迫,不得不放弃自己热爱的体育事业,他将自己的世界冠军梦寄托在未来儿子的身上。但是上天有意和他开玩笑,送给他的是四个女儿。在发现自己的女儿有摔跤天赋之后,想尽各种办法来培养他们。
马哈维亚的家乡在印度北部靠近新德里的一个城邦农村,这里当年曾是伊斯兰教统治的地方,长期以来保持着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当地人缺乏教育,因循守旧,童婚的情况至今还存在。在20多年前,要这里的一个农村女孩子从事职业体育绝对是一件惊世骇俗的事,马哈维亚不仅去做了,而且一下子还让两个女儿参与其中。当两个女儿穿着短裤短袖晨跑的时候,周围那些村民那诧异的、不可思议的眼光,简直能将他们射杀。因为这样的行为与当地宗教的教义明显不符,包括印度教中女性地位的卑微,以及伊斯兰教对女性着装的要求。
马哈维亚顶住了这些压力,坚持不懈地督促两个女儿。作为教练,他无疑是冷酷无情的,不管什么情况,每天早晨五点钟起床训练的要求雷打不动。因为参加女友的婚礼而耽误了一次训练,马哈维亚竟然闹到婚礼的现场;作为父亲,他又是极其温柔的,看到两个女儿身体瘦弱,就去买来鸡肉给她们补充能量,在倡导素食主义的妻子坚决反对的情况下,自己亲自学着为孩子们烹饪,为了能够给孩子创造良好的训练环境,想尽了各种办法,包括家里的小训练场、简易的床垫,等等。
站在公众面前的吉塔和巴比塔,最先感受到的就是人们的性别歧视。在马哈维亚带着他们去男性所在的摔跤场比赛时,那些男人们关心的不是如何照顾这两个女孩,而完全是一副看热闹的架势:“她们穿成进行比赛吗,要是裤子掉下来就好了。”从骨子里对女性毫不尊重,充满了非议。而摔跤场的经营者更是拿性别说事,以此来提高门票的收入。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马哈维亚带着他的两个女儿,从自己的家乡一路摔了出来,从简易的摔跤场走上了正是的摔跤场,从国内的比赛走上了国际赛场,在2010年德里英联邦运动会上,吉塔获得了55公斤级的金牌,巴比塔也获得了51公斤级的银牌。这是印度体育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可以说就是马哈维亚家族一手改变了印度女子摔跤的历史,也因此改变了千千万万印度女性的命运。
第二,影片在对着印度的文化习俗开炮。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首先是一部励志片,其次是一部弘扬体育精神的正片,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最好还是放在印度的文化习俗里去思考,或许给我们的启发会更多。
前面讲到,印度北部一代还是比较守旧的,小小年纪的女孩就成了他人的新娘,就是这一传统的体现之一。在电影中,吉塔和巴比塔去参加小伙伴的婚礼,引起了马哈维亚的大发雷霆,这让姐妹俩感到非常委屈。在她们向小伙伴抱怨的时候,一直面无表情,婚礼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话的小新娘开口了:“我倒是希望能有这样的父亲,能为我的未来着想,而不是从小就只让我做家务和烧饭,当我一满14岁就匆匆将我嫁给从未见过面的男人,仿佛我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接下来我就要过一辈子与扫帚与炉灶相依为命的生活。”
在印度,最狠的一句骂人的话是“愿你生个女儿”。 女孩子生下来就被看做是一种负债,几乎没有任何地位。虽然现在在大城市里女性的地位已经高了很多,但在很多地方,印度女性无异家中的奴仆,不许在外抛头露面,很少机会受教育,也难以独立谋生。
在我们国家,现在经常说这样的话:“生个男孩是建设银行,生个女孩是招商银行。”意思是说等到女儿结婚的时候,可以向男方家要很多彩礼,把此前对女儿的投入收回来一些。但在印度北部,情况恰恰相反,如果一个女孩子出嫁,也是要送彩礼的,不过是女方给南方送,而且近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彩礼的要求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像马哈维亚这样养了四个女儿的家庭,仅准备彩礼就会要了他的命!
所以,马哈维亚所作的事情,绝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实现他的梦想那样简单,他是在通过一种途径来向固有的文化习俗提出挑战。在电影中,马哈维亚的妻子问:“女儿们这样训练,以后没有男人愿意娶她们怎么办?”他乐呵呵地回答:“等她们变得强壮了,好男儿随她们挑。”2016年11月20日,28岁的吉塔结婚了,他的丈夫这一年23岁,也是一位摔跤运动员,这场婚礼有超过2000人出席,阿米尔·汗也出席了。
在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上,印度获得了两枚奖牌,一铜一银,羽毛球和摔跤,而且全都归功于女性运动员的杰出表现。这也让这个国家对自己的体育表现开始进行深深的反省,毕竟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只拿回了两枚奖牌还是件很丢脸的事实,而且与自己在国际树立起的崛起经济体形象不符。
印度对体育运动的关注,也是有自己的文化传统的。板球之于印度,很有点类似于乒乓球在中国,但印度人对板球的热爱又远远超出中国人对乒乓球的热爱。体格强健的男孩子们,很小就投入了板球的参与和训练中,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成为像宝莱坞明星那样的人物。一旦成为板球运动的顶级运动员,就可以坐收无尽的财富和名望。
除此之外,其他体育运动受欢迎的程度就要弱很多,政府对这些运动的支持力度也明显不足。在电影里,就有这样一个场景:马哈维亚希望体育局的官员能够支援一下他,为孩子们的训练申请一个摔跤的垫子,但被这个官员断然拒绝。除了政府对相关的运动支持力度不够之外,女性在国家的地位,也是的她们在参与体育运动方面受到诸多限制。从这个角度看,马哈维亚所作的事情,也是在挑战印度的体育传统。值得幸运的是,他有了成功的案例,也适逢全国上下开始反思他们的体育国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马哈维亚所带来的体育变革的旋风会在印度越吹越猛烈。
在电影中,从小吉塔和巴比塔在训练时的消极怠工,到吉塔进入国家体育学院之后对父亲的“叛逆”,以及最后在父亲不在场的情况下取得的成功,也是很有象征意义的,相信这样的成长经历会给印度的女性有更多的启迪。
第三,演员对待作品的态度令人敬佩。阿米尔·汗作为知名国际巨星,无疑为这部影片增加了很多卖点。但如果你仔细去了解这部影片的拍摄过程,就会明白,这部影片的成功,绝不仅仅是因为明星这一招牌。
电影在拍摄过程中,通常并不是按照现在所看到的放映顺序依次拍摄的。《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就是先拍摄后半部分,然后再拍摄马哈维亚年轻时的境况。为此,阿米尔·汗先增重14公斤,拍完老年戏份之后再用5个月时间减重,回头拍年轻时的戏份。这样的增肥、减肥对他自己本身都是一种负担,为什么他不用技术手段处理而执意要这样做呢?如果你看了电影就会从中找到答案。在电影中,马哈维亚的胖肚子很有戏,将一个爱女儿又不得不让她们投入残酷训练的父亲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当女儿们进入国家体育学院时父亲的落寞,都是靠形体来表现的。
为了拍摄吉塔和巴比塔两人的成长,剧组为她们选了少年、青年时期的两组演员,这四个女演员仅仅为了练习摔跤,就参加了为期9个月的摔跤训练,以至于我们看电影,一直以为她们就是专业运动员出演的。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有这样的一批为了艺术而精益求精的团队,所制作出来的作品就不会差到哪里去。这也让我联想起最近我们的电影、我们的明星,在制作方面,似乎还是缺少一些诚意吧。
最近印度好的电影接连不断,已经列入待看目录之中的就有《起跑线》和《护垫侠》,相信还是会带给我们很多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