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教育局的张阿龙先生是我相识很久但未曾谋面的博友。《让教育更明亮》一书出版后,我寄送了一本给他,他前段时间事务繁忙,有诸多要紧的事情要处理,但还是非常认真地阅读了拙作,并撰写出了这篇很有见地的书评,提升了我的作品的内涵,也让作品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点亮教育之光
——阅读常生龙《让教育更明亮》
常生龙局长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前辈,我们因为读书而相识,因读书而交往,他平易近人、循循善诱,与许多官员不太一样,具有学者气息,书生模样,把学习当成自己的终生追求。他坚持不懈地阅读,持之以恒地思考,用自己的坚实行动为生命加上了最美丽的注脚。在他的博客上,我们更愿意称他为“船长”。既是船长,就有引领航向、劈波斩浪,势如破竹的开拓精神,虽然,我们一样过着庸常岁月、平凡人生,但常局用一部部著作筑起思维的乐园和精神的山峰。《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炼》《给教师的五把钥匙》《让教育更明亮》,一本比一本更深刻,一本比一本更系统,尤其是这本《让教育更明亮》体现了常局的大教育观,文字干净,思路井然,为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明确办学方向,实施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思路。
一、
点亮学生内在生命之光
学生从生物学本质上来说是生命,人的生命是至高无上的,做尊重生命的教育是教育的终极旨归。怀特海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只有将学生真正作为有血有肉的人,作为有性灵的生命来对待,才是对他们真正的尊重,才能进行真正浸润心灵的教育。最近,北师大肖川教授在全国生命教育第十次年会上的讲话中揭示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生命教育是“为了生命、通过生命、关于生命”的教育,作为学校与师生朝向幸福的努力,服务于师生的生命成长和幸福人生的营造,它涵括着、蕴藏着教育唯一正当的价值旨趣与追求。华东师大教授叶澜更是很早就提出了“生命自觉”的概念,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无疑是外部力量,而生命自觉才是他们实现生命价值的内在力量。华东师大教授李政涛在《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中进一步提出了“生命自觉”的三个层次:一是拥有对自我生命的自觉;二是拥有对他人生命的自觉;三是拥有对外在环境的自觉。其实,让学生走自我发展之路就是帮助学生实现生命自觉。
尊重学生生命的关键就是尊重学生的生命成长规律,常局专门用一个章节谈了育人的规律,很值得学习。育人也如同种农作物一样,要遵循春种秋收的规律,既不能期望种下马铃薯长出南瓜,又不能幻想今天种下明天就有收成。许多时候,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却经常违背育人规律。一个朋友的孩子本来在三年级上学,为了让孩子尽早升入中学,他给孩子办理了跳级,结果,孩子在新班很不适应,个头小,经常挨欺负,变得郁郁寡欢,成绩一落千丈,其实,如果按照规律,仍然让孩子在原来的班级就读,即便孩子没有很早进入初中,孩子也一定比现在更幸福。
二、
点亮家庭温馨和谐之光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赖以生存的第一环境,对每一个人来说意义重大。教育的发生始于家庭,每一个孩子的背后都藏着父母的影子。一要打造居住环境。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对孩子来说是必要的。为了给孩子选择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也像古时孟母三迁一样搬了两次家,第一次是因为邻居经常打架,怕吓到幼小的孩子;第二次是因为楼下开了麻将馆,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现在搬到了学校对面,每天都能听到学校的铃声,看到学生青春的面孔,家仿佛也有了书香气息和静谧的感觉。此外,我的家布置成了中式风格,简洁大方,舒适宽敞,家里有四处书架,孩子有专门的房间。二要发挥表率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产生着终身难忘的影响。有许多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就认为完事大吉,其实大错特错。常局指出:“身为父母必须随时随地检查自己的言行,用自己的行为规范教育孩子。父母要求孩子相信的道理,自己首先应该相信;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应该做到;父母要求孩子不做的事情,自己也不做。”三要经常陪伴孩子。陪伴是无声的告白,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当父母愿意抽出时间陪在孩子左右的时候,无形中会给孩子带来依赖感、安全感和亲密感,相反,一个不愿意抽时间陪孩子的父母一定会让孩子感到失望和难过,也就缺少了沟通和交流的可能。在这一点上,《中国教育报》编辑张贵勇是一位好榜样,他陪伴孩子阅读、游戏、走进大自然,并写出了《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爸爸陪伴孩子的秘密手记》和《真正的陪伴》两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父亲的坚持和睿智。我在机关工作,虽然公务繁忙,但我仍然保持每天和家人午餐和晚餐的习惯。平时,没有极特殊情况,很少出去应酬,一般就是读书、练字,业余时间骑行、健身。陪在孩子身边,你就带给了孩子一种影响,就创设了一个珍贵的培养孩子的机会。
三、点亮学校公民理性之光
学校是培养未来社会公民的主要途径,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未来的社会生态。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教育信息化的今天,学校存在的意义需要被进一步追问。学校自从原始社会社会末期出现,其重要任务就是传承人类的生存和生产经验。而看看现在的学校却主要围着分数、考试、升学打转转,学校往往成为了让人失败的地方。一些孩子对学校感到恐惧,对学习产生了焦虑,对未来失去了希望。如果学校不再让学生对知识、对世界感到好奇,如果学校不能让学生感到生命存在的美好,那么学校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最好的教育是成全,学校应该是成全人的地方,成全人的发展渴望,成全人之为人的所有梦想,不是塑造,也不是培养,这些词汇都存在强权政治的嫌疑。张晓风的文章《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敢松懈,她不无忧伤的笔调满怀对孩子的担心,“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如果,孩子来的时候具有无限发展潜力,来到学校却成为了分数的奴隶,学会了虚伪和谎言,感受到了功利和贵贱,那么,明日之社会就是今天自己给自己种下的毒瘤。
四、点亮社会共享资源之光
动态发展的世界,不断变革的社会给教育提出了崭新的课题,教育必须勇敢面对这种挑战和考验,必须以更广阔的视野和眼界主动适应这一系列的发展变化。通过教育,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公平、让人类有尊严、有自信的生活。教育将从以竞争性为主要特性的生存性教育转变为以和谐共享为主要特征的生活性教育,将从狭隘的学校教育走向共享的社会教育,将从以文凭主导的学历教育转向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当下,社会资源仍然十分匮乏,还没有发挥其重大的教育功能,还没有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教育要进一步建立更大格局,努力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联结,要充分利用好家长资源、社区资源、地域资源、网络资源,要进一步发挥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爱心企业的巨大作用。只有建立起社会共享资源的网络,营造了处处可学习、时时可学习的教育环境,教育的系统才能更完善,教育的样态才能更美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