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向着光亮那方

(2018-01-12 06:13:00)
标签:

读书修行

沁人心脾

爽朗清新

生活之道

ppl

分类: 我的著作读者评论
向着光亮那方

    张家海老师,是枝江市安福寺中学的生物教师。从教20多年来,他一边教学,一边研究,建博客,写反思,笔耕不辍。在各类媒体上发表了许多文章,201610月,出版了个人随笔集《找到做教师的感觉》。

感谢他阅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并写下的读后感。也祝愿张家海老师今后有更多的佳作发表、出版!

 

向着光亮那方

——读常生龙《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张家海

 

 喜欢翻阅报刊杂志的人会发现,近年来常生龙这个名字在各大教育报刊杂志高频出现。常生龙是何许人?他是《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的作者,河南武陟人,上海市物理特级教师,现任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

 或许有人会说:当然喽,一个大上海的教育局长,肯定有很多可以报道的事迹,出镜率自然很高。这里,我可能要批评有这种成见的人一知半解,或是一叶障目了。常生龙是《中国教师报》“2011年度全国十大最具思想力教育局长”,是《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我想,作为全国教育的两大主媒报刊,绝不会随随便便将“最具思想力”和“推动读书”之衔冠以一位与读书研究毫不相干的人。

 事实上,翻开《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您之前所有的猜疑和初判瞬间会荡然无存。从他的字字珠玑的篇章中,您会发现常生龙真是“有思想力”的、也真配称为“推动读书”的一个人物。这两大标签贴在一位特级教师身上,我觉得一点儿也不为过。所以,与局长这一官衔相比,我倒更乐意称他“常特”。

 我与常特至今尚未谋面。所有的印象,都是通过他的文字——一是报刊杂志上的文章,一是新浪博客上的文章。大概是在五六年前吧,我偶然在一位博友的“教有名家”栏看到了“常生龙”这个名字。由于之前对他的文章初始印象,便有样学样跟着博友建了一个常特的博客链接。出于好奇,在“PPlong的博客”里,我在点击“加关注”之后,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点击了“加好友”按钮。不曾想到,没过多大一会儿,我收到“对方接受了你的添加好友请求”信息。

 自那以后,常特的博客动态都在我的眼皮底下——他每有新的博文发出来,我都要第一个进去先睹为快。常特是一个勤奋的读书人,年仅五十的他巳读过中外名家教育专著500多本。初略估计一下,常特每年的阅读量少说也是十五六本。每月读一两本书,对于一线一些喜爱读书的教师或许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一位地方教育父母官来说,可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单从这一点,足以看出常特对于辖区乃至当下教育的关注和思考。厚积自然会薄发,常特也是一个勤奋的键盘手,已发博文四千多篇,其中读书评论640篇,我的心情620篇,课程教学480篇,教育漫谈380篇等等。几乎每周,有时候每天里他都有博文发出,或书评,或心得,只要你幸运路过,都会享受到他的一道道思想盛宴。

 我喜欢读纸质书,一是喜欢书页散发的那股清香,一是喜欢在心动处标注阅读感悟。真正系统完整地阅读常老师的文字,还是从手头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该书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20万字,共分五辑,各收录10篇文章。第一辑“教学即创造”,精选了10篇有关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的读书心得;第二辑“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和生活的关系,引导读者处理好亲子关系、家校关系、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等;第三辑“学校即社会”,突出说明学校就是学生的社会,要给学生提供接触真实社会的机会,启迪变革学校教育生态,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第四辑“理论即支点”,精选了10位中外教育名家的著作,或哲学层面,或实践层面,从中提炼归纳出教育原则和教育策略;第五辑“变革即未来”,从美国,芬兰等国家教育专家的书籍中感嗅出教育发展的趋势,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激励广大教师紧跟现代数字技术的步伐,在教育教学中不断的求改与变。

  一位文友曾问我:“你读了那么多的书,如果用一句话概述,你的读书心语是什么?”我说:“读书,也没有特别的感觉,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不过,读一本好书,就像深呼吸那样沁人心脾,爽朗清新。”《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就是这样一本让人“沁人心脾,爽朗清新”的好书。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或许是一个无须论证说明的真命题。然而,却只有爱读书的人才会体悟到这其中的道理,也只有真正有机会读到这本书的人才能领悟到常特的论证思想。事实上,在这本书的50多篇文章中,也没有哪一篇文章是去做这个论证无用功——用大篇幅文字说明读书之于教师的好处。常特是通过他自己阅读经历和体会,将一本一本书籍的思想奉献给读者,让读者自已在阅读者领悟,可谓“无声胜有声”。

 举个例子,作为教师,谁都希望得到学生的喜爱。那么,如何让学生喜爱?常特通过阅读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感悟到三个诀窍:一是自已先变成孩子;二是遵循教育的规律;三是要时刻以身示范。

 第二点、第三点不用说,怎么才能将自己变成孩子呢?他讲了一个经典故事。一位母亲牵着六岁的孩子去商场购物,她原以为孩子会很开心,没想到孩子在商场里却哭哭涕涕,无休无止。当她蹲下身子的时候才发现,孩子看到的都是大人们的腿,哪有什么快乐可言?常老师反思认为,成年人思考问题的方式,观察事物的视角,处理事物的方法,与孩子有很大的区别,这是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的。高明的教师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是设法让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用自己的知识,教养,智慧,德行去影响,陶冶,感染,感化孩子。

 于永正老师说:“我教了47年的书,最终把自己交成了孩子。”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常特提醒我们,玩是孩子的天性,儿童的成长需要玩。我们当老师的,一定要为孩子留出玩的时间。

 在人们的印象中,课堂教学是比较严肃的,但于永正的课堂并非如此,一个个生动幽默的故事,一场场富有情趣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获得了新知,体悟到了成长。可爱的娃儿,就更加有趣了,他带着孩子们去钓鱼,钓虾,野炊,和他们一起去参观苹果园,考察皇藏峪,攀登高山,到农村去拔草,捉虫子,到农民家中做客。在于永正老师看来,一个人亲身经历一些有意义,有情趣的活动,会在记忆里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每一个精彩的活动留个孩子都是一颗珍珠,等他长大以后,岁月的丝线把这些珍珠串起来,就成为人生宝贵的项链。这些做法,这些思想理念,对于当下那些仍然还在以分分秒秒计算效率的“高效课堂”追随者们,难道不值得好好反思、修正自已的教育行为吗?

 当老师的不读书,有时想起来很惭愧,甚至很可怕。——因为自已一直在错误的道路上走着却浑然不知。在《学校,是一个让学生变笨的地方》一文中,常特带我们走进了约翰·霍特的教学专著《孩子为何失败》。在这本书中,约翰·霍特得出了一个或许招人唾骂的判断:学校,是一个让学生变笨的地方。有一次,我把这个文篇贴出到群里,真的找来不少吐槽声。可贵的是,常特作为一个教育局长,他不回避问题,他把这个观点用作标题,写成博文大胆地放进了自已的新浪博客里。如今,出版社又把它收录在《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中,在全国各地书店网络发行传播,这一些举动,当然是需要一名为师者的勇气,这也足以证明常特在“推动读书”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贡献。

 学校,是一个让学生变笨的地方?咋看这个标题,真的会引起当下不少人愤怒。——这么说,我们全国几千万人干的事业,莫非都是在帮教育的倒忙?但静下心来,认真细读这篇文章,我们不得不信服常特富有思想力的说理论证:孩子在没有进入学校之前,是最为努力、学习成效也最为显著的一段时间。学的很愉快,很自主,也没有心理负担。等进入学校之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学校课程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学习压力;二是课堂教学给孩子制造了很多学习上的麻烦,三是作业测验给学生带来了非常沉重的课业负担;四是教学管理,让学生时常感到恐惧和胆怯。

 霍特在《孩子为何失败》一书中讲的一个引人深思的案例,足以让人反刍自己所作所为的对与错。一位曾陷于德国集中营的人,为了能够生存下来,在营中采取了这样的方式——愚钝,傻笑,无意识的配合。战后他从集中营出来,在各地工作时,发现非洲殖民地的一些小孩和美国南方的一些人,与他在集中营里表现出来的人格一样!常特在这里提醒我们:假装表现这种人格,一方面可以取悦控制者,另一方面也能满足部分人的欲望,通过表现得更笨,或更无能,可以拒绝控制者利用他们的才智和能力。这与学校里发生的情形不是很类似吗?

 人生若遇高人点化,无疑是一种幸运。在《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中,常特引荐我们认识好多中外教育大师和他们的名作,这些都是我们当下教师一生难逢的“高人”。如国外的有,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海姆·吉诺特的《教师怎样和学生说话》、弗兰克·迈考特的《教书匠》、罗恩·克拉克的《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点燃孩子的学习激情》等;如国内的有,王永正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蔡兴蓉的《下辈子还教书》、吴非《不跪着教书》、夏昆的《教室里的电影院》、张贵勇的《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史金霞的《重建师生关系》等。

 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朱永新老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因为读书,常老师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如今已经成长为闻名全国的卓越教师;因为读书,常特拥有了源源不断的思考和写作源泉,进而有了这一本集子的问世。这也正应了常特这本集子的取名——《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为教师,书籍成为我们教育工作中的一面面镜子,它能让我们不断检视自已的教书之术、育人之道;书籍中那些专家的教育思想成为一盏盏灯塔,照亮着我们且思且行找寻“向着光亮那方”前行的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