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更明亮》一书后记
(2018-01-06 06:15:10)
标签:
大教育书系明亮教育回归本源长江文艺ppl |
分类: 我的心情 |
《让教育更明亮》一书的出版,与出版社以及责任编辑的真诚和执着有很大的关系。
长江文艺出版社近些年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大动作之一,即推出“大教育书系”,以影响教师的成长,明晰家庭的责任、促进孩子们更加热爱学习,组建教师、家长、学生协同发展的同盟军。在朱永新先生的推荐下,出版社尹志勇社长和责任编辑秦文苑女士于2016年8月参加上海书展期间,特地约我见面,畅谈对教育的思考和认识,并表示出版社愿意帮着把我的想法结集出版。
说实在话,我当时并没有出书的考虑,也没把出版社的建议太放在心上,以为就是见面谈谈而已。没想到上海书展结束不久,文苑就开始隔三差五地和我联系,就出书的事情和我交流。她为此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让我非常感动:一是从网上购买我已经出版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给教师的5把钥匙》两本书,对这两本书的内容进行了认真的研读,在此基础上提出本书的内容建议;二是把我十多年来发布在博客中的文章翻了个底朝天,从专业出版的角度筛选出符合本书内容的相关文章,并汇编起来作为初稿,让我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删减和完善。文苑如此的真诚和执着,让我实在无法拒绝。好在这些基础资料都是这些年来自己持续积累起来的,我要做的就是根据本书的结构,将相关的素材重新组合,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我们常用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的“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这句话,来提醒自己要回归本源,从原点出发来思考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本书想要表达的,就是有关对教育本源方面的思考。目的是人类对活动结果的指向和规定,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每一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进一步明确教育的目的;人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包括身体发育的规律和心理成长的规律,育人也是有规律的,要实现育人的目标,理解规律、尊重规律是应有之义;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所创设的文化环境、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方法,都直接影响着孩子身心发展,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必须要明确自身的职责;教育是社会体制,是文化的自我摸索和自我生产,人的心灵如果不通过文化,根本不可能生存下来。学习和思考永远都置身于文化情境之中,并永远依赖于文化资源的利用。因此,教育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的资源,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设厚实的文化沃土,努力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发展的新格局。
天高云淡的日子,整个天空通透明亮,总是让人心情爽朗。如果教育也是这样的环境和氛围,那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多么的舒适和惬意?出于这样的思考,在和文苑进行反复沟通和交流后,决定以《让教育更明亮》作为本书的书名。这是一个愿景,也是一个目标,希望通过对教育本源的探究,引导家长不必局限于点点滴滴的得失之中,不必被功利主义所羁绊,多从人的一生发展的视角来看待教育。引导教师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始终坚守传递光明这一理想信念,把自己和民族、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自己想明白了、心里通畅透亮了,就会为孩子营造更加明亮的生长环境,孩子的未来自然一片光明。这无论对家庭、对民族、对国家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感谢余秋雨、朱永新、周洪宇、周国平、李希贵、李镇西等诸位名家对我的呵护和鼓励,联袂推荐拙作,让我倍感荣幸。
感谢文苑的用心、耐心和诚心,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下了很多功夫,为这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让我充分感受到出版社的这份诚意。
因为个人能力有限,对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书中难免有一些表达模糊、不准确甚至错误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