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信息通道
(2017-11-08 06:01:11)
标签:
感觉器官信息通道言语通道视觉通道ppl |
分类: 教育漫谈 |
美国哈佛商学院有关研究人员的分析资料表明,人的大脑每天通过五种感官接受外部信息的比例分别为:味觉1%,触觉1.5%,嗅觉3.5%,听觉11%,以及视觉83%。显然,听觉和视觉是最为重要的信息来源,耳朵和眼睛是两个重要的感觉器官。
通过各种感官获取的这些信息,到了大脑之后是如何被加工的呢?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拥有两个单独的信息加工通道,即用于加工言语材料的言语通道和用于加工图像材料的视觉通道。大脑中的不同部分分别完成言语的加工和图示的加工,而后产生不同的心理表征。如果人接收到一个具体的、自己比较熟悉的信息,会同时通过言语通道和视觉通道对其进行编码,比如说接收到“蛋糕”一词后,言语通道会对这个词的意义、什么情况下会吃蛋糕等进行解读,视觉通道会同时在脑海中构建起蛋糕的心理意象,帮助我们共同来理解这一信息。反之,如果如果人接收到一个抽象的、陌生的信息,言语编码、视觉编码就会比较困难,人不容易理解信息的意义。
学习科学对人类信息加工的运行机制有比较透彻的研究,提出“双重通道原理”并作为有效学习理论的三条基本原理之一,肯定了上述两个独立独立信息加工通道的存在,强调在学习一件事物时,如果学习者的言语通道和视觉通道能够同时发挥作用,就更容易理解该事物,学习的效果也会比较好。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善于利用“双重通道原理”对提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深奥难懂、比较抽象,学生借助言语材料的信息加工本身就很吃力,更难以在脑海中建立起该知识的心理意象。针对这样的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着重从两个路径来处理:一是设法将该知识内容进行分解,分解到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内容,便于言语和视觉双重信息通道进行处理。在学生理解的局部的基础上,关注各部分之间的关联,让学生建立对知识的整体认知;二是设法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构建视觉学习材料,通过对所学知识视觉信息的处理,反过来促进言语信息的处理。
创设情境,就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的重要途径。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教师比较关注在教学引入阶段,创设情境为学生后续的学习进行铺垫,这显然是必要的,但也是不够的。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都应该关注情境的创设,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来为他们搭建多元的信息加工通道。比如说在解释自行车打气筒的工作原理时,有这样一段话:“向上提打气筒的把手时,活塞也随之向上移动,进气阀打开,排气阀关闭,气体就进入到了气缸的里。”这段话中涉及到打气筒的很多部件,如活塞、气缸、进气阀、排气阀等,学生学起来并不轻松,如果在讲解的同时,给他们配上一组图片情境,将不同时刻各部件的状态以及气体的动向标示清晰,让学生在视觉上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学习起来就会轻松很多。当然,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另外一个问题:不要画蛇添足,给学生增加很多与学习主题无关的信息,既造成对既有学习任务的干扰,还会导致信息量过大,超出人可以处理的信息容量,给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有些知识的学习,教师既可以为学生提供语言信息加工的材料,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图像信息加工的材料,在这种情况下,要特别关注这些材料的整合使用。比方说,有的教师在给学生呈现一个学习内容时,将该内容的相关图像通过PPT投影出来,而相关的文字信息则是通过自己的口述来告诉学生的;还有的教师将图像信息放置在第一张幻灯片的中央位置,而把相关的文字材料放在第二张幻灯片上,或者放在第一张幻灯片的边缘位置,学习者在学习这一内容的时候,需要在文字、图像之间来回切换,这也会增加很多无关的认知加工,导致学习效率的低下。恰当的做法应该把文字材料和图像材料在同一张幻灯片上同等重要的位置,让两者相邻出现,这有利于两个信息通道同步协调开展工作。两个信息通道虽然是各自独立的,但在同步工作的过程中也会相互推送相关的信息,让其在另外一个通道里得到表征,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教师在学科中所积累的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这是一件好事,但在具体运用这些资源时,要非常清晰这些动态中的哪些部分是我所需要的,尽量避免连续几分钟播放。动态资料联系呈现出来的信息,对学生来说往往速度太快,学生很难在短时间里完成信息加工。如果有可能,要对这些动态素材进行切割处理,分段播放和讨论,理解了前面的内容之后,再进入到后续的学习之中。
(对此前的一篇博文进行改写,发表于《上海教育》杂志2017年10B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