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次发现引力波

(2017-06-03 06:30:12)
标签:

引力波

双黑洞体系

平行自旋

演化模型

ppl

分类: 他山之石
第三次发现引力波

产生GW170104引力波的双黑洞合并艺术画 来源:LSC

昨天,天体物理学又有最先进的成果呈现。天文学家宣布,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第三次发现了引力波。

何为引力波?广义相对论可用一句话概括:时空告诉物质如何运动,物质引导时空如何弯曲。物质分布改变时,时空也会相应变化,这一变化以光速向四周传播,仿佛向平静的湖面丢下一粒石子,湖面会出现一圈圈波浪向外荡去。当宇宙中发生黑洞合并等大质量事件时,所产生的时空波动会像涟漪那样传开,这便是引力波。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第一篇预示引力波的论文。

由于引力波非常微弱,探测引力波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上世纪70年代,加州理工学院魏斯等人提出了激光干涉方法。这种方法采用迈克耳孙干涉仪原理,让激光在反射镜中来回反射,形成干涉条纹。引力波传到地球后,会引起干涉条纹的位移。虽然位移距离极小,但探测灵敏度如果能达到10-21以下量级,就有望发现引力波。

1991年,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开始联合建设LIGO。引力波探测器的主要部分是两条互相垂直的干涉臂,臂长均为4公里。两臂交会处,激光光源发出的光束被一分为二,分别进入互相垂直并保持超真空状态的空心圆柱体内,然后被终端的镜面反射回原出发点,并在那里发生干涉。若有引力波通过,便会引起时空变形,一臂的长度略微变长,另一臂的长度略微缩短,从而造成光程差变化,激光干涉条纹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LIGO第一次探测到引力波,其信号是2015914日捕获的。它来自13亿光年外,产生于两个黑洞的合并,合并时的一瞬间,有3个太阳质量的能量以引力波形式在不到1秒内释放。经过13亿年旅行,这圈宇宙涟漪LIGO的两台探测器先后捕获。20151226日,科学家第二次探测到了引力波。

探测到两次引力波后,天文学界几乎毫不怀疑还能发现更多的引力波事件。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20169月,LIGO开启了第二阶段探测,灵敏度进一步提升。果然没过多久,引力波再次进入了它的视线。这次引力波事件编号为“GW170104”,意思是世界协调时(UTC201714日发现的。与前两次一样,两台巨大的探测器先后探测到在不到0.3秒的时间里,震动猛然提升到将近200赫兹,天文学家又一次发现了引力波。

根据计算机模拟,天文学家推测这次事件依然来自两个恒星级黑洞的合并。一个约为31.2个太阳质量,另一个约为19.4个太阳质量,合并后形成总质量约为48.7个太阳质量的黑洞,释放出相当于2个太阳的能量,以引力波的方式向外辐射。这个质量正好介于前两次引力波事件之中(第一次双黑洞总质量为62个太阳质量,第二次总质量为21个太阳质量),有力地证明20个太阳质量以上大质量恒星形成的黑洞确实存在。

天文学家还推算出,GW170104事件的距离远在28亿光年以外。这是迄今发现的最远引力波(第一次13亿光年,第二次14亿光年)。28亿年前,想想那时候的地球,生命形态才刚刚从单细胞生物向多细胞生物演化。两颗大质量恒星仅仅几百万年就走完短暂一生,成为黑洞,然而它们不知要经历多少亿年才能碰撞到一起。由此推测,这两颗恒星可能是在几十亿甚至将近100亿年前形成的。

这次还获得了一项新的观测发现——这两个黑洞似乎有着相反的自旋方向(至少是不同的方向),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双黑洞系统中单个黑洞的自旋方向,如果与两者相互绕转的方向一致,叫作平行自旋科学家通常认为,一对双星如果是同时形成的,那么它们就应该符合平行自旋的特点。而黑洞的自旋方向会从其前身恒星那儿继承下来,也就是说,原来的大质量恒星往哪个方向旋转,它死亡后形成的黑洞也往哪个方向旋转。那么如果这对双黑洞自旋方向相反,就说明它们可能不是同时形成的双星,而且来自一个稠密的星团。这个发现,对星团的演化模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次和第二次引力波事件之间相隔468天,第二次与第三次相隔375天。一方面表明宇宙中的恒星级双黑洞系统比我们想象的更多;另一方面,让我们对未来LIGO的工作效率充满期待。LIGO合作组织推算,在每32.62亿光年的空间内,双黑洞合并的发生率为每年12—213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