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自己生活的工具·读《改变》

标签:
行为科学心灵地图思考方法与人相处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班德勒《改变》一书有感

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很多人因此而自怨自艾,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不仅自己深受其害,而且还影响到身边的同事和亲人;也有的人能够正确对待所面对的一切,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卓越的人之所以卓越,就是因为他们具有一套成就卓越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你的选择和情绪,其实都源自你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近些年来,一些科学家开始关注在社会各界的领军人物和卓越人才,通过对他们的思维运作方式的分析和研究,整理出卓越者大脑的工作模式,并由此构建起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NLP,神经语言程序学,引导人们运用卓越者的思维模式来改变自己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重塑心灵,提升自我,成就卓越,过积极快乐的人生。《改变:重塑大脑,开创正念人生》就是介绍这一理论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的一本著作。
一、人如何理解世界
我们通过各种感官来感知世界。有一句话大家耳熟能详:眼见为实,但其实眼见的也未必是这个真实世界的原貌。各种感官感知到的有关世界的信息,会转化成生物电信号被大脑所处理,在处理的过程中这些信号会因为各种原因而被调整和改变,最终在大脑中所形成的影像,就是我们“看”到的世界。
人要理解世界、要给世界的万事万物建立影像,以此来构建自己的心灵地图的过程中,通常会经历以下三个过程:
首先是删除部分信息。每一件事物,都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如果我们的大脑不加筛选和删除,一股脑儿地全盘接受的话,我们的大脑根本负担不了。删除部分次要的信息,让主要信息凸显出来,是大脑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的主要方式。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虽然经常路过某一地方,但对它的情况却一无所知。某一天听到有人告诉你说这里很有意思,你会倍感意外,我对此的印象怎么如此模糊?
其次是对处理的信息进行概括,让其一般化。每一种事物都有其特点,如果对其仔细研究和分析,可以梳理总结高矮出许多令人惊讶的成果来。但人的精力有限,要学习的内容很多,不可能对每一件事物都投入如此多的精力,有相当多的事物我们只需要浅尝辄止就可以了。对这样的事物,在有了初步的学习之后,大脑会将其进一步简化处理,用一般性的概念来概括。这有点类似于我们手中的地图,有的道路很宽,有的道路很窄,有的建筑很高很有特色,有的建筑很矮很破烂,但通过一般化的处理之后,我们对道路的宽窄、房屋的高矮和新旧并不关注,只需要明确这里是道路、那里是建筑即可。这就是一般化的过程。大脑构建人们学习的心灵地图,采取的也是类似的方式。
其三是扭曲部分信息。还是拿地图举例更为直观。我们的城市要比我们手中的地图大很多,要将城市的基本信息整合到手中的地图上,必须要采取变形、扭曲等各种手段。对很多城市来说,市中心的道路密集、建筑众多,郊区相对要好很多,因此市中心区域的地图比例额郊区的比例是不一样的,所采取的同样是扭曲处理的方式。人在大脑中绘制自己心中的世界地图,采取的也是类似的方式。只不过这种扭曲更加多元化,除了时间、空间等方面的扭曲外,在情感领域也会发生扭曲。比如说你看到某个人尽到办公室里面孔僵硬、神态不好,就会推断出他的情绪状态,由此确立和他的应对方式。等等。
人对世界认识的这一特点提醒我们,我们所看到的世界,通常并不是真实的世界,是经由我们的大脑加工处理之后的有关这个世界的影像。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决定了我们所建立起来的心灵地图的特征。
二、思考常用的方法
既然我们构建起来的心灵地图与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思考方式有关,那就很有必要研究一下我们常用的思考方式有哪些,有怎样的特点。总体上看,我们思考时通常会有三种基本方法:创造心理画面和影像,与自己对话,以及产生感受和看法。
你在思考某件事情时,就会同步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关于这个事情的画面,如果这个事情是你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那事情发生时的影像也会同步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你越是对这件事情关注,其影像或画面就越发的清晰。一些人在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情之后,很长时间难以释怀,其原因就是该事情的画面或者影响如影随风地伴随着自己,一想起这件事情来,大脑就会不断地放大这个画面或者影像,让你尽可能地关注事情发生的每一个细节,激发你更多负面情绪的产生。
了解了思考的这一特征,改变这样的心理状况和行为模式就有了可能。当意识到自己限于负面情绪状态的时候,要善于心理调节,想着让自己烦恼的事情,让其画面在自己的脑海中出现,然后用意念控制它,让这些画面变小、再变小,最后成为一个点。当画面越来越小的时候,这件烦恼的事情离自己也越来越远。同时,想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让快乐的记忆越来越清晰,让这些兴高采烈的画面离你越来越近、越来越明亮,并不断地给画面添上色彩,让它闪闪发光,仔细观察其中的细节……当正面的情绪充满心田的时候,你的心态也就好起来了。
思考的另一个基本方式,就是与自己对话。自己抛出一个问题,然后提出问题产生的诸多原因,之所以今天依然成为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及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这种对话的过程与创造心理画面或影像一样,既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如果我们在思考的时候,能够和创造心理画面的过程相结合,在你你调动那些令人兴奋的、非常乐观的画面和影像的同时,不断同画面中的人物和故事进行对话,让自己再次融入当初那欢愉的氛围之中,注意听你当时听到的音响,体悟当时自己的感受,思考的成效往往就是积极的。
人们看待事物的方法,恰恰决定了人们对这件事物的感受。一个人微笑时,他的大脑会向身体释放出令人感到快乐的化学物质,而当他皱眉时,大脑却会相反地释放出一套让人倍感压力的焦虑的化学物质。同样一件事情,因为不同的人对待他的方式不一样,所产生的感受就会大相径庭。正是因为我们自己待人处事的方式,才导致了我们对某些事情、某些人的看法和认识。通过改变待人处事的方式,人们可以重塑自己的行为;而改变待人处事的方式,则可以通过对头脑内部的声音和画面的调控和改变来实现。
三、学会与他人相处
了解了人理解世界的方式,以及人的思考方式之后,我们就会明白,没有两个人的心灵地图是完全一样的。在做同一件事情的时候,不同的人会按照自己的心灵地图,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来行事。尽管这个选择有可能会弄巧成拙,也可能在旁人看来滑稽可笑,但对他来说,这似乎是前进的最佳道路。如果我们不能够理解对方的心理地图,不了解对方的思考方式,我们其实很难和对方进行沟通。
作为一个社会人,与人互动交流既是一种基本的本能,也是走向成功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一个具有亲和力的人,善于与他人建立起一种彼此联系的感觉,让双方都感觉你们非常了解对方,有许多共同点。
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具有亲和力呢?一个非常简单的方式,就是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仔细去体会对方的思考特点,然后尽量采取对方惯常的思维方式和他进行沟通。虽然每个人都用五种感官来体验世界,但并不是每个人认识现实的方式都完全相同。有的人喜欢根据视觉图像来思考,有些人则对声音和词语更为敏锐,还有一些人基本是靠身体的触感来给世界赋予意义的。当他人与我们交谈时,他们会使用一些与感官相关的语言,而这些感官词语就是他们在语言中遗留下的关于他们如何思考的线索。
当他们平时习惯使用视觉词汇来表述自己的观点时,你在和他对话的过程中就需要特别留意向他们展示一幅清晰的图像。如果他们使用与听觉相关的表述,那么你可以调整语音,让他们能清晰地听见你说的话。要是他们运用感觉的词汇,那么你就抓住机会,对他们表示坚实的理解。通过刻意契合另一个人的交流模式,就可以与对方建立起一种深刻的联系感。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契合”指的是巧妙地、循序渐进地让自己的部分交流方式与另一个人的一致,在坚守自己思考方式的同时,让交流尽可能顺畅地进行。在交流中契合对方,最佳的方式之一是配合对方的呼吸,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尽量不让对方感觉到契合的过程,并最终建立起一个你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无意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自己的肢体动作和说话的强调,你与他人说话的语言和语气也会逐渐发生改变。
这本书的写作方式也很有特点,读起来仿佛像一本小说一样,有故事情节,有伏笔和高超,体现出作者在与人沟通方面的独特技巧。
《改变:重塑大脑,开创正念人生》 [美]
理查德·班德勒
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