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字机到电脑,有一样东西必不可少,那就是键盘。当克里斯托弗·莱瑟姆·肖尔斯于19世纪70年代发明QWERTY键盘时,他自己可能也没有想到他的基本设计理念一直延续了150年,即使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科技世界、信息化时代,电脑键盘依然是无可争议的输入设备之王。
但电脑键盘看似天下无敌的霸主地位现在也面临着挑战。10月下旬,微软和苹果先后推出了两款新产品,其中都对输入设备以及输入方式进行了创新。
美国当地时间26日,微软发布了Surface系列的新品Surface
Studio,主要面向设计师、绘图师、工程师等创作人员。这款新品像一个超大号的Pad,可以提供相当好的绘图体验。28寸的超大屏幕,提供了和现实当中完全相同的1比1的绘图比例。让创作人员可以用触控笔在上面任意挥洒想象。同时,微软还发布了非常酷炫的配件Surface
Dial,可以吸附在显示屏上面,旋转、触摸,直接在屏幕上调色、调节音量,给Surface
Studio带来了一股浓浓的未来科技的感觉。
微软新款产品
美国当地时间27日,苹果的发布会推出了新款的MacBook
Pro笔记本电脑。其最大的亮点是在笔记本的F1-F12功能按键区设计了一个Touch
Bar触控条。这个触控条会根据目前使用程序的不同,提供不同的功能特性。在社交软件里,可以通过滑动触摸的方式回复短讯,还包括点赞、转发、分享等等社交功能;在绘图软件里,它可以让创作者快速调节颜色;在视频编辑软件里,它可以用来进行音、视频调整和加工。
苹果的触控条
两款产品的共同亮点——探索新的输入方式。它们都是在传统的鼠标和键盘之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交互方式。如果要说不同,微软的做的是减法,创作者完全可以抛弃鼠标键盘,用画笔和Surface
Dial展开创作。而苹果做的是加法,在鼠标键盘之外增加了个触控条。
微软和苹果不约而同地在输入方式方面所进行的探索,值得我们注意。虽然现阶段无论是普通消费者还是专业领域的创作人员更习惯传统的鼠标和键盘,这两款新的交互方式或许不能代表未来,但也许会成为未来交互方式的启蒙者。
输入设备将逐渐从实体转向虚拟,最终或许变为语音和视觉直接交互。
在国外知名的众筹平台Kickstarter上,一个非常有创意的团队做出了这么一款压力感应通用输入设备:Sensel
Morph。这个设备和iPad差不多大小,就是一块触摸板。但是它采用的不是目前普通智能手机屏幕所采用的电容屏,通过感知压力的“有”或“无”使它的电容量改变,来做出反应。
通用输入设备:Sensel Morph
这款压力传感器非常灵敏,不仅能识别手指的按压和敲击,甚至一只毛笔从上面轻轻刷过,它都能感知得一清二楚。不仅能感受到所有的细微差别,还能测量出接触的力度、方向,甚至可以感受到和它接触的是什么东西。
它是一款完全可以自定义的触摸板,在盖上各种覆盖垫之后,可以变成你想要的任何输入设备。比如,你可以在上面铺上钢琴键,它就成为一个电子琴的键盘。铺上标准QWERTY键盘,就可以变成平板电脑的超薄键盘。此外音乐制作控制器、画板、鼓垫等等都一应俱全。不仅为创作者省下了大麻烦,同时也为开发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除了上述通用设备之外,输入设备的未来,还有如下几种可能性:
一是利用脑电波芯片实现直接传输。最新的进展有:NeuroSky公司的EEG生物传感器允许用户仅仅通过想来触发电脑互动;
二是将智能眼镜作为输入设备,这或许是最具前景的可穿戴输入设备。瑞典Tobii之类的公司已将眼球跟踪系统作为输入设备解决方案来使用。通过跟踪眼球运动,判断眼神停留方向,这样的系统可用来执行命令,应用领域有传统的工作站、汽车甚至视频游戏。
三是智能手环。法国一家小公司出品的智能手环Cicret Bracelet也是一种新型的输入设备,结合了投影键盘、可穿戴电脑和移动科技等元素,使用微型投影仪和近距离传感器,将皮肤当作触摸屏。该设备尚在早期原型阶段。
四是投影键盘。组合使用激光设备、传感器和红外光束,在平坦表面上复制一个传统的QWERTY键盘,克服物理限制的不便,提升便携性。
五是语音识别。语音识别技术一直试图涉足键盘领域,但总是不尽人意,主要是受语音识别的不可靠性所限制。不过近几年语音识别这一尴尬境况已经发生很大的改变,这要归功于在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算法的惊人进步。如果自己讲的各种话语,直接可以识别成文字并在手机或电脑屏幕上呈现出来,并且误差很小,人们就不用担心写文章这件烦心事了。
六是手势识别。这类技术已有部分出现在运动控制和手势识别系统中,微软的体感外设Kinect等游戏控制装置和高端的人工智能研究环境中均可见到这类技术的踪影。但独立的3D全息设备仍然离现实很遥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