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优学“新门面” 恢复校园原生态

标签:
退租还教资源重整综合治理美化环境ppl |
分类: 校园一瞥 |

《虹口报》10月20日头版头条报道
打造优学“新门面”
——“退租还教”让教育工作心无旁骛
■本报记者 高 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不少学校的沿街房纷纷开出了小店铺。近年来,随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校提供更优的教育质量和打造更纯的教育环境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退租还教”成为大势所趋。记者从区教育局了解到,2014年以来,区教育系统共清退收回出租面积达2.7万余平方米。到今年年底,本区还将清退回收出租面积1万平方米,使全区学校校舍基本实现“零出租”。
“现在我们6个人共享一间办公室,比之前宽敞多了。”第五中学钟山校区的华老师告诉记者。多年来,第五中学钟山校区将朝向凉城路一侧沿街的校舍出租,承租商家在沿线开出20余间店,不仅挤压了校园空间,对正常的教育秩序也造成了不利影响。
“一个40平方米的教师办公室挤满16位教师,空间十分局促。校办、档案馆、校长室等多个行政部门的办公场地加起来不足150平方米。”华老师说道。
2012年起,区教育部门和学校以合同到期一家关一家的方式,逐步收回了2000余平方米的出租房,大大改善了教师们的办公环境,也使学校的扩招工作步入正轨。
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说,“退租还教”工作提升了本区教育的“软”“硬”两方面实力。像第五中学一样,本区不少学校借机调整了校舍布局、增添了素质教育设施。
各方齐心协力 有序平稳推进
海宁路上的西街幼儿园门面房全部收回,以缓解幼儿入园难矛盾;海南中学出租房收回后破墙透绿,净化校园和周边环境……退租还教,关系到的不仅是学校自己的“校事”,更是整个区域教育环境优化的“区事”,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道。
近年来,随着清退工作的大力推进,本区学校95%以上的出租店面已回收完毕。而剩下来的,都是一些“难啃的骨头”。“有些业主身无长技,仅靠店铺经营维持生计,因此成为了‘钉子户’”。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对这样的业主,我们采取劝导为主,依法办事的态度。”
依法收回出租出借的校舍,需要强化综合治理。海南中学周边的几家店铺的租户一度不配合退租工作,借着今年“四违一乱”整治的东风,区教育局、市场监管局、建管委等部门及所在街道共同推进,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这几家店铺的清退。
“这得益于各部门的合力”。在整治过程中,相关部门明确了责任分工:区教育局负责劝导承租户;市场监管局负责审核这些商户的营业执照,停止审批借用学校出租房开店的执照;建管委负责房屋拆除和道路整修;街道则负责做好解释工作,并帮助有困难的承租户寻找过渡商铺,保证了“退租还教”工作的平稳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