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桎梏而任自然

标签:
学习动机自我系统主动学习动力机制ppl |
分类: 我的著作读者评论 |
越桎梏而任自然
宗白华曾盛赞魏晋时期道:“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的确,魏晋时期人格之独立、精神之自由一直为后人传唱着。而当我们翻开魏晋时期的精神画卷,“越名教而任自然”这一离经叛道的口号,不仅引起了当时社会的极大震动,更使得后世文人学者将目光投注在这个时代。今天我读了《读书示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中《怎样让学生爱上学习》一文时,不由得想起了“越名教而任自然”这句话,当时是受时代烽火、异化礼教之束缚,而今学生亦是满身枷锁,思想灵魂亟需“越桎梏而任自然”。
与华裔教师谈及教育,谈到中外教育的差异,朋友感叹外国小孩不珍惜学习机会,坐在教室里心不在焉,18岁以后孩子都独立门户,很多孩子在成年以前都有偷盗行为,上大学吸大麻是正常社交。听到这些,当然有感叹国外孩子混乱不堪,国内孩子的乖顺,但同时不禁思索,为什么这些常规意义上的“混世魔王”反而创造了领先的科技文明,而我们国内的“乖宝宝”们,越来越挑不起重担?
其实一个人的学习成长,诚如《怎样让学生爱上学习》一文里所说“学习动机激发个体去学习新的事物,鼓励个体在失败的时候再试一次。”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自我系统的作用。外国的孩子自主尝试了这样那样的成长方式,然后主动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前期看起来也许有些混乱,但之后却能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反观,我们的孩子前期被压迫似乎很有成效,后期却无法自主选择人生,找不到要走的路。爱因斯坦、L·芙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里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斯卡特也认为“未经人的积极情绪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们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所以,我们现在教育的重中之重,是让孩子们的大脑复苏,自己主动的思考,主动的学习,主动选择。按照传统的说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同样的意思。
当然,教师作为外力因素,其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卡内基财团组织的“美国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编制的《教师专业标准大纲》,它强调教师的第一责任在于参与并帮助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强调构成教师职域的教与学的专业性内容及其基础知识,特别是强调知识的生成性理解与知识的综合性利用;突出了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的角色。苏霍母林斯基说“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作活生生的人,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注到学生的脑袋里,而首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活生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马斯洛说“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怎样让学生爱上学习》一文里提到的学习动机与“关系”有关,也是这个意思。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动力。
语文教学中也力求运用教学策略提高学习兴趣。阅读教学中进行“问题驱动”策略研究,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激发学生的主人意识。写作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换个命题方式,谈谈他们知道的,他们的学习兴趣或许能被激发。就比如同样训练议论结构,“谈早恋”“谈网络”“谈朋友圈”要比“谈宽容”“谈创新”“谈理想”更受欢迎。 作文是一种写作主体的精神创造,真正好的作文应该是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作文应是我们爱说必要说的与欢喜说的话。语言的发生本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要鸣出内心的感兴。学生对作文题目有想法了,写作就不成问题了。有话说了,有话好好说也就不远了。
最后,《怎样让学生爱上学习》文中谈到“外部奖励”对学习动机有“破坏性”,这一点也是深有体会。在学校倡导的“合作型学习小组”建立初始,我曾使用小礼物的奖励机制。半学期后,这个措施就难以为继,无疾而终。学生对奖励的刺激反应越来越弱,更多的关注点转移到奖品的种类,而忽视了课堂学习本身,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匆匆读来,发觉此书观点很“接地气”,简单易懂,有机会一定再深入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