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篇文章的回应
(2016-06-23 06:22:31)
标签:
书价太高书籍浩瀚缺少时间没有氛围ppl |
分类: 我的心情 |
江苏淮安市淮阴区的一位教师唐伟,在读了我在《中国教育报》上写的一篇书评之后,有感而发,写了一篇题为“乡村教师读书之难”的文章,发表在6月13日的《中国教育报》上。
文中提到了教师阅读的四个共性问题,很值得引起大家的关注。
一是关于书价。不少地方的经济条件比较差,教师的收入还处在解决基本的衣食住行等问题,日子过得捉襟见肘,这是当下农村教师的基本状况。但很多教师都有在专业上发展的愿望,希望通过阅读等途径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升专业素质。这提醒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多考虑教师的实际,在学校的图书馆建设方面、在鼓励教师阅读方面多下功夫。学校的公用经费也是有限的,但学校购买一本书,可以给很多教师共享,把资源的利用最大化,每年平均按照教师的人头每人购买一本书,一个有50位教师的学校,教师就可以看到50本新书。在这方面的小投入,所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
二是读什么样的书。每年出版社出来的新书确实很多,教师在阅读的时候往往会看花眼,这也是实情。我们自己到新华书店购买书籍或者翻看网络书店的目录,也常常被各种书目的介绍搞得眼花缭乱。但不同学科的教师有不同的阅读趣味和习惯,读书的方向和领域有很大的差异。寄希望于别人的推荐来阅读,不一定都是自己所喜欢的。我的体会是:在读书的初级阶段,自己可以多看看别人对某些书的评价和介绍,选择一些书来阅读。当你自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渐有了阅读感悟之后,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判断力,对书籍的鉴别和评判的水准也会水涨船高的。
三是关于读书的时间。我非常理解一线教师在工作、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以及他们在时间、精力上的投入。读书这件事情,有两种方式:一是将其看做是一种仪式,选择一段安静的时间,寻觅一个安静的场所,在阅读之前净手焚香,以虔诚的心来捕捉书本中的一字一句,让自己的思绪随着阅读而荡漾;二是见缝插针,利用课间休息、茶余饭后的点滴时间,读上一段,品味一会儿,获得一点感悟,受到一些启发。我基本上采用的是后一种方式。从十多年的坚持来看,还是很有效的。
四是有关读书氛围的营造。这确实是需要学校,特别是校领导班子观念更新的。如果爱读书的教师不是少数,读书是学校最自然的、最美的风景,那么唐伟老师所说的这些问题自然就不存在了。让师生养成阅读的习惯,会让他们更加富有修养,会让学校有更加长远的发展视野,即使从功利的角度看,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也是很有益处的。校长自己不读书,学校里就不会有阅读的氛围;教师自己不读书,培养不出爱读书的学生。
希望所有教师都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希望乡村教师不再为阅读而苦恼。
附:
乡村教师读书之难
触发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读了5月16日《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常生龙先生发表的《生活因读写而美好——读潘裕民<</SPAN>读书是最美好的事>》。坦率讲,我坚信《读书是最美好的事》这本书能解决我目前的阅读困惑,于是我就去买这本书,可当地的新华书店根本没有,网上有售,可是快递又无法送到乡村。其实,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和同事们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读书困难,现在我把大家认为存在的共性问题收集整理,借贵报反馈一下。
难处之一,书价太高,让爱读书的教师望而却步。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谁还买不起一本书?乡村教师工资低,而现在物价飞涨,乡村教师能养家糊口就已经不错了。再说,那些真正爱读书的教师,经济条件都比较差,又不善找门路赚钱,仅靠工资度日。这样算来,每月买一两本价格在30元左右的书,就像在自己的身上割一块肉一样。
10年前,我一个同事特别崇拜鲁迅先生,得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8卷本《鲁迅全集》,他就和老婆商量买一套。她老婆死活不同意,觉得书价太贵了,990元在当时就是一个月的工资。后来,我的同事整整节省了两年零花钱才买了一套《鲁迅全集》。我们真心希望书价降一降,出书的目的就是传播知识,弘扬文化。可现在的矛盾是,想读书的人买不起书,买得起书的人却不一定喜欢读书。
难处之二,书籍浩瀚,让爱读书的教师无从选择。
现在,每当我们走进书店,面对书山书海,顿时就会产生阅读的恐慌。究竟选择什么书籍来读,常常让我们无从下手。我曾聆听过本市著名诗人赵恺的讲座,他说:“30岁之前读书是雪中送炭,30岁之后读书是锦上添花,读经典,首先中国经典,熟读《唐诗三百首》,因为诗歌乃文学之魂。”这是典型的诗人读书思路。作为教师,如何读书?从何读起?需要规划和指导。乡村教师接触新书的信息相当滞后,我觉得《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是一个很好的窗口,每周都会带来新书的消息,特别是今年开设的“对话大师系列”“读书方法论”“报眼态度”“书里书外”等专栏,开阔了我们的阅读视野,提升了我们的阅读品位,也给我们提出了恰当的阅读方法。
难处之三,缺少时间,让爱读书的教师苦不堪言。
也许有人会说,凡是觉得没有时间读书的人都在找借口。这句话只对一半。现在的乡村学校,师资普遍短缺,教学任务繁重,应试的压力一点也不比城里小,还要时常迎接上级各种检查、督导、验收、评比等额外工作,根本没有时间读书。周末两天本想在家静静地读点书,但我们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人到中年,越发觉得生活不易,年迈的父母期盼我们常回家看看、活泼好动的儿子想去动物园看看新来的动物……朋友小聚、探亲访友、红白喜事,该去的还得去,该应付还得应付。看似空闲的周末,其实留给读书的时间和空间真的不多。
难处之四,缺少氛围,让爱读书的教师心生压抑。
最难忍受的是缺少和谐的读书氛围,这种压抑的氛围,一方面来自学校管理的压力。一是领导认为爱读闲书的教师会耽误教学工作,尤其是毕业班的教师,校领导更是不能容忍。二是因为读书多的教师爱思考,一旦在校内形成读书氛围,再遇到个别民主意识强的教师,就会给校方管理带来难度。另一方面来自同事的目光。现在爱读书的教师毕竟是少数,这样他们就容易成为同事眼中的书呆子或异类,同事常常会投来鄙夷的目光,甚至还会用流言来中伤,他们认为读书再多,有什么用,也改变不了乡村穷教师的命运。
什么时候乡村教师的读书问题,能够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同事们的肯定,那么背负在乡村教师精神上的无形枷锁才算得以真正解脱。(作者:唐伟,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蒋集九年制学校)
《中国教育报》2016年6月13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