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邻里关系想到的

(2016-05-28 06:17:20)
标签:

熟人社会

陌生人社会

人际关系

传统文化

ppl

分类: 我的心情

经常回忆起小时候在农村的一些境况。

农村的住房都比较宽敞,但每天吃饭的时候,家家户户的人们通常都不在自己的家里吃,而是端着盛饭的、盛菜的碗,跑到某一家人家的大门口,聚集在一起,一边说些闲话,一边忘嘴里送些饭菜。有时人多了,门口可坐的物件找不到,就随便蹲在地上,一边说一边吃,这一聊就是大半天的时间。

我们家门口,就是大家的聚集地之一。每天来这里吃饭的人很多,在这里发布各种新闻的人也很多。我在家生活的那段日子里,经常学着大人的样子,混在他们之间,一边吃饭,一边听他们讲各种趣事。有出了一次远门,向大家讲述旅途见闻的;有在广播里听到一些消息,分析他会对大家的生活带来何种影响的;有讲述村子里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讨论其产生原因的;有谈自己的经营,讲述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沮丧的……如果对他们讨论的话题不感兴趣,就和几个小朋友在附近玩耍一会儿,遇到好玩的故事再接着听一段。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社会课堂,我的很多知识就是在这其中学到的。

大学毕业后留校做教师,因为住的是大学自己建造的宿舍楼,里面住的都是本校教工,所以相互之间还是比较熟的。但较多的时候是吃完饭之后在院子里走走,和相熟的人们聊聊天,说上几句话,但像农村那种聚集在某人家的门口侃大山的状况就已经比较少见了。能够深度交流的,往往是几家朋友,周末的时间大家相聚在一起,一起吃饭打牌或者说说闲话,大人一堆孩子一堆,各有各的玩法,倒也很是热闹。

我刚到上海工作时,对这里的人际交往情况还不是很熟悉。在办公室里和大家相处的很愉快,有一天我就提出倡议,说办公室里的同事一起到一位数学老师的家中去做客,这位老师很开心,接受了我的这个倡议,并在家里做了精心的准备。在他们家里,我们聊的很开心,但之后这位老师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深思,她说这是工作以来第一次有同事到她的家里来。后来我逐渐意识到,其一,上海的工作节奏比较快,中午基本上不休息,大家辛苦了一天,回家之后一个个精疲力尽的,都想抓紧将手头的事情处理好之后早点休息,如果经常有人到家里来,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额外的负担;其二,上海的教师很少有一个单位居住在一幢楼或者一个小区里的,大家下班之后各奔东西,在自己居住的小区里很少能碰到自己的同事或者熟人,缺少和大家沟通的环境和氛围,所以各家的门都关的紧紧的,对面住的是什么人,或许连名字都叫不出来。

伴随着人们的老死不相往来而来的,是人们之间信任感、人与人之间温情的缺失。除了自己的家人和亲戚之外,其他人都成了陌生人,都成了需要警惕或者怀疑的对象,孩子经常被教导:“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给陌生人开门”;成人经常被提醒:“不要扶倒下的陌生人”、“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我们这个社会,正逐渐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 陌生人社会”的到来,增加了社会运行的成本,冷落了人间真情,遗失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大家一方面对“陌生人”处处提防,另一方面又不断抱怨人性的冷漠;一方面指责他人“麻木不仁”,另一方面又人人自危,提醒亲朋好友少管闲事。

“熟人社会”有其自身的问题,比如说大家都比较看重人际关系,在遇到大是大非的问题是常常会出现人情、亲情大于法的情况,不利于法治社会的建设。但“陌生人社会”所带来的问题也不少,当人与人之间缺乏最基本的信任关系、人的内心中始终没有一种安全感的时候,这个社会要想走向和谐也是非常困难的。

我们当下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巨大变革时期,在我看来,这种转型绝不是从“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那样简单,应该取两者之间的精华部分,找寻到一个合适的契合点,让相互之间的信任感、让每个社会成员的安全感成为转型中着力解决的问题,重塑整个社会的的文化生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大脑的修剪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