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挥基层的专业自主权

(2016-04-27 06:15:36)
标签:

专业自主

管理模式

基层活力

简政放权

ppl

分类: 教育管理

    (此文发表于2016427日的《中国教师报》上)

不同学段、不同学校面对的现实问题有着明显的差异;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能力和学习能力也有明显的差异。教育行政部门在实施管理时,要多一些指导和引领,少一些“一刀切”的命令,激发基层在课程教学和教育改革中的活力。要特别关注以下三点:

第一,避免管理模式化

教学需要模式,但要避免模式化。不问什么学科,不管教学内容的特点,要求所有的教师都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来授课,都采用相同的评价指标来衡量,就是模式化的具体体现。这种专制的、束缚人身自由的管理方式,不仅禁锢了学生,同样捆绑着教师,无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无视他们千差万别的需求,是完全违背教育的宗旨的。

虹口区在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开展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实验”(简称“电子书包”)五年来,试点学校不断扩大,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学段。我们始终坚持一点,就是不给学校布置统一的试点任务,每个学校依据自身的特点选择试点方向,有的是在基础学科领域进行探索,有的是在拓展性课程和研究型课程领域所做的实践;有的关注于学生阅读过程的记录和分析,有的关注于作业的个性化处置……风格不同的研究领域,为总项目提供了多样化的案例,丰富了人们对数字化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新认识。

第二,激发基层的活力

新一轮的课程教学改革,已经走过13个年头。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有较高的认同度,但身处课改一线的教师对课改总体的满意度不到25%。原因何在?

课程改革从发动到实施,采取的是行政管理的模式,由国家制定课程方案、学科课程标准,出版社聘请专家编写教材,教师根据国家的要求去实践新课程……问题是,专家常常不了解基层的状况,一线的教师又很难理解专家的意图,导致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巨大落差。

虹口区教育局在教育管理的实践中,注重发挥学校以及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涌现出了一批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颇有建树的学校。如丽英小学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幸福四平小学的小班化教学研究,曲阳四小的科技坊系列课程,四中心小学的协同教学实践,等等。这种将课程改革的自主权下放到学校,充分发挥了基层教师和学校自身积极性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在上海市教委选择“十三五”教学改革实验区时,很放心地将相关课程改革和攻坚的任务放到了虹口。

第三,切实给校长放权

理顺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关系,切实放权给学校,让学校按照章程自主管理,是激发基层专业自主权的关键。

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探索和实践:一是给学校制定办学章程、建立学校制度体系的权利。让学校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自主设定学校办学的“基本法”;二是给学校制定发展规划、建立自评机制的权利。完善、有效的自我评价机制,是学校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学校真正走向成熟和自主的重要标志;三是给学校聘用教师、分配绩效的权利。教育局赋予学校招聘教师的权利,学校有权和教师签订工作协议,有权依据协议辞退不符合本校要求的教师。教师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也有学校自主制定,经教代会或全体教师大会批准后执行;四是给学校建设校本课程、特色发展的权利。鼓励学校在高质量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办出自己的特色,是虹口区教育局的一贯主张。许多学校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如鲁迅中学的鲁迅文化特色,虹口高级中学的小走班实验,虹口实验中学的新优质学校探索,华师大一附中实验中学的分层递进教学,柳营路小学的81个好习惯,等等。

最近,我们正进一步梳理教育管理的权利清单和责任清单,随着这些清单的出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权责的界定将更加清晰,教育管理也将更加规范有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