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为什么要拒绝
(2016-04-21 06:16:30)
标签:
浅阅读碎片化时代变革转型契机ppl |
分类: 教育漫谈 |
伴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碎片化、浅阅读等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热议。碎片化最典型的标志,就是它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一个人每天生活中很长一段时间都被智能终端所“控制”,这其中的碎片化信息所吸引;而人的学习,也颠覆了过去的单一信息通道,可以同时从多元的渠道获得有关事物的零碎信息,然后拼凑成一段属于自己的知识。伴随着碎片化生存方式而来的,是浅阅读的“泛滥”,太多的碎片化信息,使得人们无法专注于一件事物,总是不断地在各种信息之间转换和跳跃;一个人可以同时处理多件事情,以至于每一件事情都无法沉浸其中……
也因为如此,有不少人在呼吁,要抵制碎片化、浅阅读对我们生活和学习的侵蚀,希望保持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的生活方式,要特别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不要因为碎片化、浅阅读而影响其未来的生活。
这样的呼吁有一定的道理,但要落到实处非常困难。首先,今天的青少年从出生开始就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他们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对碎片化有着自然的认同;其次,以碎片化生存为特征的互联网时代不可逆转,不论我们怎么抵制,也终究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其实我们已经发现,离开了互联网和各种智能终端,很多人在这个社会上就如无头苍蝇般,内心也充满恐慌呢。
在我们已经被互联网时代夹裹着前行,没有退路的情况下,与其拒绝碎片化,还不如认真研究它,积极利用碎片化的特点,探索新时代的生存方式。比如说,碎片化信息的来源广泛,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但其中也不乏一些低俗化、甚至与我们的价值观相悖的内容,这正好为我们提供了机会:一方面要通过主动提供优秀文化的正能量,来引导社会的阅读趣味;另一方面是不断增强人们的信息选择和甄别能力,提升文化判断力。比如说碎片化的信息点多量广、信息的表达方式图文并茂,这自然造成人们阅读速度的加快、信息变换的频繁,从而导致思维的深度不够、浅阅读泛滥。但反过来看,如果我们能多关注信息背后之间的联系和结构,就可以在探究信息之间关联性的同时,促进高层次思维的形成。比如说,碎片化信息多以形象的语言来呈现,与过去主要以文字的方式来呈现信息有很大的不同,但如果我们加大脑科学的研究特别是对右脑功能的开发,或许又可以为人们在新媒体背景下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探路……
我们所面对的困难和冲突,或许就是迎接新时代的变革的切入点和契机。面对碎片化和浅阅读这样的契机,我们为什么要拒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