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王乃玲
隔代教育问题的出现,应该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全国上马156项重点建设项目,百废待兴,大量的农村青年涌入刚刚修复起来的和正在建设的大中城市。这些新型工人有了孩子后,紧张的工作、尚不配套的生活设施,使他们无法把孩子留在身边亲自抚养,一般都会把孩子送回家乡,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这个现象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最为普遍。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194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5.2%的受访者认为身边的隔代教育情况普遍。究其原因,76.7%的受访者表示是年轻父母工作压力大,没有精力和时间照顾孩子。42.5%的受访者希望专门立法为年轻父母提供更多的育儿假期。
调查中,90后占20.3%,80后占48.1%,70后占22.6%,60后占6.5%,50后占1.7%。72.1%的受访者有孩子。
年轻父母没有精力和时间照顾孩子
调查中,85.2%的受访者认为身边的隔代教育普遍,其中31.1%的受访者认为非常普遍。12.4%的受访者表示一般,仅2.4%的受访者认为不普遍。
为什么隔代教育如此普遍?42.0%的受访者表示是社会生活节奏快,致使亲子关系疏离;33.9%的受访者表示年轻父母缺乏对子女的责任感,管生不管养;32.4%的受访者表示年轻父母自己不独立,身心发展不成熟。
调查中,76.7%的受访者表示年轻父母工作压力大,没有精力和时间照顾孩子。32.0%的受访者指出社会缺乏对年轻父母的帮助机制,孩子只能交给老人。
两代人在生活习惯方面最易冲突
调查中,有18.8%的受访者对隔代教育表示赞成,认为隔代教育没什么问题。50.0%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赞成,认为孩子的培养要亲力亲为。31.2%的受访者表示谈不上赞不赞成。
而具体到自己,受访者则显得更为矛盾和纠结。把孩子交给老人带的比例,会、不会以及尚在犹豫的分别占到三成——32.6%的受访者表示会,36.2%的受访者不会,31.2%的受访者尚在犹豫。
隔代教育有哪些优势?61.2%的受访者认为是老人退休在家时间多;48.0%的受访者感觉老人更有耐心;42.9%的受访者表示是人老惜子,本能地想要多照顾孩子;39.7%的受访者指出是老人育儿经验多;21.1%的受访者表示孩子可以学到更多传统文化。
调查中,有39.6%的受访者担心,两代人教育观念易产生矛盾,影响家庭关系。具体说来,两代人在教育孩子时,在生活习惯(76.9%)、性格培养(58.3%)、知识学习(53.9%)等方面容易发生冲突。
在受访者看来,隔代教育的最大劣势在于老人容易溺爱孩子,影响孩子人格发展(68.9%)。其次是老人思想观念陈旧,造成孩子视野狭窄(63.1%)。隔代教育的弊病还有:老人不懂得科学育儿,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48.4%);年轻夫妇与孩子的接触有限,造成亲子隔阂(36.6%);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会导致孩子在儿童期的情感缺失(31.6%)。
建议为年轻父母提供更多育儿假期
调查显示,59.9%的受访者建议年轻父母多和老人沟通,统一育儿观念。47.3%的受访者建议和老人一起学习育儿知识。
还有20.3%的受访者表示要把孩子送进幼儿园,6.8%的受访者会找保姆帮忙带孩子。同时有34.9%的受访者希望培养更多专业的有执照的育儿保姆。42.2%的受访者期待多开设托儿所、幼儿园,提升老师素质。
调查中,59.6%的受访者也希望,父母多抽出时间来照顾孩子,尽量多陪伴孩子。
在“全面二孩”放开的背景下,社会应该为年轻父母提供什么样的帮助?46.0%的受访者建议推出更多适合“隔代家长”的育儿书籍,42.4%的受访者提出多在社区开设“隔代家长课程”。
42.5%的受访者希望专门立法为年轻父母提供更多的育儿假期。34.4%的受访者建议学校、幼儿园放学时间与父母工作时间衔接。
随着“全面二孩”时代的到来,隔代教育现象将会越来越普遍,甚至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上述的调查虽然样本不是很大,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已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数据。值得好好研究和分析。(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