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向精熟的路径

(2016-01-22 06:33:48)
标签:

走向精熟

掌握知识

整合信息

灵活运用

ppl

分类: 教育漫谈

学习开车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依然记忆犹新。

教练是经验丰富的汽车司机,我们这些学车的自然都是“菜鸟”了。看着教练悠闲自在的驾驶着车辆在道路上奔驰,心里非常的羡慕。教练开车的技术出神入化,已经到了几乎完全自动的境地,开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动作都是下意识的,不需要特别去关注,他可以一边将车开的又快又稳,一边给我们这些学员讲解操作的要领,什么都不耽误。而当我们坐在驾驶座上的时候,立刻手心出汗、手忙脚乱,眼睛既想看手里握着的方向盘以及面前的各种仪表,又想去看脚底下踩着的油门、刹车和离合器,最该去做的事情——远眺前方道路的情况,通过观后镜了解周边车辆的信息等,则常常来不及做。以至于教练非常着急,动不动就冲着我们发火。

相对于我们这些学员来说,教练就是专家,他最大的优势就是驾驶技术知识组织方式的丰富性。他有针对各种路况的驾驶策略以及相对应的知识组块,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很自然地运用这些结构化的知识,方便地应对各种复杂的路况。不过,教练的这些优势同时也会成为学员学习的障碍。

之所以这样说,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教练把知识组块之后,就难于把技能分解给学员看;其二,教练在讲解时常常会在无意中省略一些操作的步骤,或者会采取简便的方式指导学员,而学员因为没有相应的实践性经验,经常跟不上教练的思路;其三,教练完成复杂任务的效率非常高,因此常会低估学员进行学习或完成同样任务的时间;其四,教练能够熟练地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相关驾驶技能的迁移,因而往往会高估学员在这方面的能力。

教练教学员练车,与教师教学生学习,其道理是非常类似的。教师给学生传授某些知识。或者教给他们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若学生理解不了,或在作业或者考试中犯了一些错误,教师就会“大发雷霆”。出现这样的行为,说明教师或不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和学生在知识掌握程度上的差异,教师已处于精熟水平,学生还在新手阶段;或不掌握让学生从入门走向精熟的路径,不会借由这样的路径帮助学生拾级而上,向着精熟的方向前行。

要达到精熟水平,其基本的路径是:

第一步,掌握每一知识点

萨尔曼·可汗所创办的“可汗学院”之所以家喻户晓,能吸引全世界各国的学生前来学习,是因为他坚守一条非常重要的教育信念——学生在进入更高难度的学习阶段之前,应充分理解之前所学习的概念。可汗将其称之为“精熟教学法”。在我们的学校里,如果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能够考出60分及以上分数,就被认为是合格了。但可汗不这么看,他认为即使某学生考出了95分全班第一的成绩,那做错的5分所关联的知识和技能,也必将成为该学生今后学习的障碍。他曾经做了一项实验,对五年级数学学习有困难的一批学生进行辅导,一批学生从一年级的知识内容开始补习,另一批孩子从四年级开始,结果从一年级开始的学生,越到后面进步越快,因为他们将自己过去没有学习好的知识漏洞都给补齐了。从脑科学的角度看,要让知识达到精熟水平,首先必须要实现长久的记忆,而大脑最善于记忆的就是那些理解的透彻、充分的信息。

第二步,整合相关信息

大脑所处理的所有信息都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一定具有逻辑关系。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在一起使用,并努力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是走向精熟的关键。在学生熟练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识和技能之后,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从结构性的角度去审视这些信息,把所学的各种知识和技能通过知识组块的方式建立密切的联系,以帮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深入且透彻的理解。学习过程带动的神经元越多,学生的记忆也就越生动,所建构的知识组块也就更加多元。

第三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学习某些知识和技能,其最佳的效果是在面对新的情景和问题时,学生能够自动地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但要做到这一点是很困难的。一方面,面对新的复杂的任务,学生需要同时关注并加工大量的信息,但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注意和加工的信息是有限的;另一方面,迁移很难自动地发生,越是强调熟练掌握某个知识和技能,学生越容易和当初习得这些知识的情境联系的过于紧密,不利于迁移;同时,如果不充分理解所学知识和技能背后的原理和深层次结构,也很难实现迁移。这就提醒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化繁为简的策略,要提供机会,让他们在多种不同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要给学生提供比较、对比不同的问题、案例等场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

从新手到精熟,大体要经历四个阶段:无意识无能力、有意识无能力、有意识有能力、无意识有能力。学开车如此,学文化课也是如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