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状况
(2015-10-09 06:22:42)
标签:
科学素养调查报告互联网职业声望ppl |
分类: 他山之石 |
2015年3-8月,中国科协开展了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调查范围为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9月份,科协公布了本次调查的结果。其中有一些数据值得我们关注。
1.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
科学素养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即对基本科学知识的掌握,对基本科学方法的理解,关于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能力。像2011年日本地震之后爆发的抢盐风波以及各地“邻避运动”的频繁发生,一定程度上都与民众科学素质的缺失有关。
2.上海市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位居全国第一
上海市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是18.71%,位居全国第一。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别是北京和天津,这两个省市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是17.56%和12.00%,相当于美国和欧洲世纪之交的水平。
江苏(8.25%)、浙江(8.21%)、广东(6.91%)和山东(6.76%)四省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了全国总体水平。其他省份尚需加油。
3.相关结构分析
在不同分类群体科学素质水平普遍提升的同时,相关人群的科学素质水平提升幅度更大。
城镇劳动者的科学素质水平提升幅度较大,从2010年的4.79%提升到8.24%;
从城乡分类来看,城镇居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提升幅度较大,从2010年的4.86%提升到9.72%,而农村居民仅从2010年的1.83%提高到2.43%;
从年龄分类来看,中青年群体的科学素质水平较高,18-29岁和30-39岁年龄段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分别达到11.59%和7.16%。
从性别看,男性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达到9.04%,明显高于女性公民的3.38%。
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的比例、男性和女性的科学素养水平等的差距在进一步加大,这也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4.互联网的作用
互联网已成为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渠道,超过半数的公民利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比例达到53.4%,比2010年的26.6%提高了一倍多,已经超过了报纸(38.5%),仅次于电视,位居第二。电视仍是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利用电视获取科技信息的公民比例为93.4%,比2010年(87.5%)略有增长,远不及公民通过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人群比例的增长速度。
在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中,高达91.2%的公民通过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互联网已成为具备科学素质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第一渠道。
5.科普场馆的作用
公民通过科普设施获取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机会增多,科普设施的利用率较高。在过去的一年中,公民参观过各类科普场馆的比例依次为:科技馆等科技类场馆(22.7%),自然博物馆(22.1%)。参观身边的科普场所的比例依次为:图书阅览室(34.3%)、科普画廊或宣传栏(20.7%)。与《美国科工指标(2014年)》非正规科学教育场所参观率的数据对比,我国公民对科普设施的利用情况与美国大致相当(2012年美国公民参观科技馆等科技类场馆的比例为25%,参观自然博物馆的为28%)。
6.公民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
我国公民支持科技事业发展并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充满期望,超过80%的公民赞成“现代科学技术将给我们的后代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科学技术使我们的生活更健康、更便捷、更舒适”的看法;超过75%的公民赞成“尽管不能马上产生效益,但是基础科学的研究是必要的,政府应该支持”和“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将有助于治疗艾滋病和癌症等疾病”的看法。
公民对科学新发现、新发明和新技术、医学新进展感兴趣的比例分别为77.6%、74.7%和69.8%。高达83.3%的公民对环境污染与治理感兴趣。
70.4%的人认为延缓全球气候变化比促进经济发展更重要,95.3%的人赞成每个人都能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贡献;94.9%和81.8%的人支持低碳技术和核能技术的应用;77.3%的人认为转基因食品存在不可预知的安全风险,这一群体对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持支持态度的占34.3%、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的占42.2%、反对的占22.1%、不知道的仅占1.4%。
7.职业声望
在调查中,科学技术类职业在我国公民心目中的声望较高。其中,职业声望较高的职业有:教师(55.7%)、医生(53.0%)、科学家(40.6%)、工程师(23.4%)。
公民最期望子女从事的职业依次为:医生(53.9%)、教师(49.3%)、科学家(30.6%)、企业家(29.9%)、工程师(27.4%)等。
看来,教师和医生依然是公民最为尊重的职业,作为从业者,我们不能妄自菲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