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将更加灵活多样
(2015-07-27 06:27:12)
标签:
课堂教学长短课结合自主学习教室模样ppl |
分类: 教育漫谈 |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漫谈之四
互联网对整个社会经济以及人们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影响有目共睹,很多领域因为有了互联网而如虎添翼,在发展的规模、速度、可能性等诸多方面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但在教育领域,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影响却微乎其微,课堂教学和学生需求之间的不适应也与日俱增。
在信息技术时代,学校的课堂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改变:
1.长短课相结合的形态会越来越普遍
固定不变的、每节课40分钟或者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长,会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逐渐松动。依据学习内容实际长短结合的教学形态会随之兴起。
大量的研究表明,孩子专注于某一项新知识的学习时长是有限的,大致上与孩子所在学校的年级相对应。也就是说,初中7-9年级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学习的时间为8-10分钟左右;高中10-12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学习的时间大约为12分钟左右。如果孩子能够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其所能获得的学习效果,与坐在课堂上40分钟的效果是大体相当的。萨尔默·可汗创办的网上微课堂“可汗学院”,就是充分利用了孩子学习有效时长的特点,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集中解决一个问题,而取得成功的。他的这种方式被推广到学校的教学中,同样取得了成功。这为短课程的设置提供了理论的和实践的基础。
有一些内容的学习,如果没有一点较长时间的保障,是很难取得成效的。比如说写作、专题讨论、实验课、体育课、艺术鉴赏,等等。仅仅通过设定好的40分钟的时间,让孩子去开展这些类型的学习,往往刚开始进入角色,就到了下课的时间。教学时长的僵化,导致孩子学习上的浅尝辄止,不利于他们真实体验、深入思考等良好习惯的培养。在知识学习上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调整到长课堂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更加丰富多彩的思考和体验,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
长短课的结合,将成为今后学校课堂的主要形态。在面对即将到来的这种转型时,我们不能总是产生畏难情绪,从现有的教育管理观念出发思考新的课程设计,自身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型最重要。
2.教师统一授课不再一统天下
教师讲,学生听,这种课堂上最为常见的现象,在未来的课堂上将不再成为主流。
数字采集和存储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原本模糊的孩子学习的信息,都能够被记录、被分析,这为教师掌握孩子学习的状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材施教也就有了可能。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为他们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在相同的时间段内做不同的事情。
还有一些学校,将会在此基础上做更为注重孩子个性发展的实践。他们会将一周的学习任务同时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先做好自己一周的学习规划,自己决定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小豆豆的“巴学园”采用的就是这样的学习方式,美国硅谷新兴的学校Altschool更是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生的学习之中,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之下,自己讲学生听的教学是最容易实施的,教师自己讲教学内容准备的充分一点,不给学生提问和自主讨论的时间,那教学就更简单了。现在教师同时要面对每一个想法不同的孩子,要针对他们每个人的学习实际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我想仅靠现在的这点水平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成为学习者,特别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者,才有可能应对这样的新变化、新挑战!
3.教室的模样会发生很多变化
一块黑板、一个讲台,一排排的座位的教室的模样,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这样的教室设计,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这与“以孩子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室的模样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整齐划一的课桌椅,会被那些可以方便移动的、能够随意组合成圆桌或者小组讨论方式的桌椅所取代。教室里除了这些基本的设施之外,地板、简易的沙发、各种与学科相关的设备、器材和资料,为学生们的自主学习、互动讨论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更多的教室将成为功能性教室或者说是学科教室,教师就在这里办公。原来学生坐班教师走班的教学,将逐渐过渡到教师坐班、学生走班。这一方面为长短课的设计奠定了基础,也为教室的环境建设提供了保障。类似于雷夫那样的“第56号教室”,将成为新时代越来越普遍的教室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