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班小校将成为主流

(2015-07-15 06:40:54)
标签:

信息时代

学校特征

小班小校

社会交往

ppl

分类: 教育漫谈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漫谈之二

小班小校将成为主流 

芬兰教育在PISA测试中连续取得优异的成绩,其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因素不能忽视——学校的学生规模普遍都比较小,小班化教育比较普遍。

前不久在博客中向大家推荐了美国近几年新创建的一些具有信息化特征的学校,比如密涅瓦大学、大道世界学校、Altschool等。这些新兴的学校办学的宗旨各不相同,但小班化教学是其共同的特点,其中Altschool更是倡导学校小型化,这给我们当下的教育带来了诸多新的思考。

1.学校的规模多大合适?

在人类学和脑科学的研究中,有个著名的“邓巴数字”或者说“150法则”,因由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提出而得名。

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大脑中,有一个叫做“新皮质”的部分,新皮质相对大脑的比值,似乎决定了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邓巴等人的计算表明,智人(现代人)的新大脑皮质比率数值为147.8,约等于150,这就是人们社会交往的“150法则”。

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决定了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能同时和多少人建立社交关系:一是时间,二是大脑的认知。每天都要学习和工作,还要保证一定的睡眠时间,除却这些之外的时间才可以被用来和别人建立社交关系。没有时间保证的关系是很容易断裂的;而大脑认知能力则限制了人的社交网络的规模。在过去,因为交通的不便和通讯技术的落后,人常以自己的生存范围为半径,建构了紧密关系和情感依赖群体,并成为人们的责任感、爱和恨、亲与近的来源。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认知结构,在短时间里不会引发大脑皮层的变化,我们虽然进入了全球一体化、互联互通的信息时代,但认知能力还局限在过去的历史中。

150人以下的团队中,相互之间看似随意的人际关系都能提高学习的或者工作的效率。大家相互之间都熟知他人,了解他的知识范围,相信他在自己专业领域内的能力。这有点像在组织层面上的信任和亲密关系的再创造,与家庭中完全一样。

如果一个学校的师生规模能够在这样的范围之内,相信更有利于师生教与学的激情的激发,也更有利于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

有一个明显的事实:随着移动互联网、微信等即时通信方式的便捷实用,人们在快速获取各种信息、努力拓展自己的社交空间的同时,又在做一个看似“违背”便捷交往的事情——建立自己的“群”,在“群”中最更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通常情况下,“群”的规模都小于150人,大家有着相同的志趣和爱好。可见,社交网络虽然给了我们联系,却未必给我们真正的交流;虽然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却未必增加相互之间的亲密;虽然激发了人们社交的天性,却也可能磨平了人们沟通的能力。社交的幸福感往往来自社交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来自于沟通的深度而不是频率。小型化的学校就非常契合人类社交的本质。

2.为什么选择小班?

有一个非常直接的原因,小班可以让教师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教学,而不再以班级授课的方式为主要教学方式。

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来看,一个班级里的学生人数如果过多,无论教师如何努力和认真,也不可能关照到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他们通常采取的方式是将孩子分成几类:学科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科学习中等的,学科学习有困难的,然后采取折中的方式开展教学。这种教学虽然努力想实现因材施教,但其实每一个孩子都照顾不好。如果班级里只有不到20个孩子,老师在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方面就能够做得更好。

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看,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提前介入相关学科内容的学习,可以让老师在上课之前就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状况,在课堂上可以将他们分为不同的小组,开展不同的学习,以帮助他们突破各自的难点。对于那些学习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生,也可以给他们更多挑战性的任务,让他们始终处在挑战的乐趣之中。班级人数少了,很多事情才有可能去实践。

从学校的基础设施投入来看,小班化的教学还可能让基础设施的投入更加经济。当然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要鼓励学校的这种创新实践,不能总是按照一个标准对学校的建设提出刻板的要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