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诗如画的情境教育·读《儿童教育诗》

(2015-07-05 06:59:12)
标签:

李吉林

情境教育

关系与文化

创新素养

ppl

分类: 读书评论

——读李庆明《儿童教育诗》一书有感

如诗如画的情境教育·读《儿童教育诗》 

美国心理学家阿里克森说:“任何人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经过10年时间的训练,都可以有天才般的表现。”这句话用在李吉林老师身上,也是非常妥帖的。从情景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的探索,20多年来,李吉林老师始终坚守自己的教育信念,在情境教育领域做出了多元的探索,由此所形成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丰富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也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改进提供了鲜活的经验。

李庆明所著的《儿童教育诗——李吉林与她的情境教育》一书,对李吉林20多年来的探索之旅,情境教育的思想渊源、李吉林独树一帜的主张、情境教育开放式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从儿童生长的规律、创新素养的培育、科学研究的范式等角度,剖析了李吉林情境教育的当代价值,既丰富了读者对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认识,也让大家对儿童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

一、教育首先是关系学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教师: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上来就开始讲新课,根本不顾及学生一个假期之后心绪是否调整到了学习状态之上;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老师,踩着上课铃声走进教室,很少思考2分钟预备铃对自己教学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在还没有跟学生建立起良好关系的时候就开始实施教育,通常都不会有好的效果。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学习是在良好关系建立的基础上发生的。操之过急,只能事倍功半。

关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从五种感官中所获取的信息,首先进入的是大脑的自我系统,但这些信息有98%会被自我系统屏蔽掉,以保护大脑不被过度的信息狂轰乱炸。只有大约2%的信息才能够被人的元认知系统识别出来,并推送到认知系统。学习是信息到了认知系统之后才开始发生的事情。如果一个学生没有能够和他所在教室、他周围的同学、已经授课的教师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由教师和同伴所传递过来的信息就不容易被自我系统所识别,学习也就很难发生了。一些学生常常在教室里发呆,或者趴在桌子上睡觉,这就是原因之一。

儿童无论是在婴儿时期的牙牙学语,还是在上学之前学会的各种技能,都没有老师,也没有教科书,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会的。情境,在促进儿童学习和探究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很多时候,情境本身就是学习的内容。儿童身处其中,很自然地就和方方面面的人和事物建立起具体的联系,在其中找寻某种秩序和节奏,获得心理上的愉悦感。比如说出生不久的孩子,主要的生活环境就是家庭,甚至是家里的某一个房间。在尚不能翻滚爬行的前提下,他已经开始用自己的双眼来观察、辨认身边的事物。那些经常出现在自己身边的人,对自己给予帮助的人,孩子会有内在的好感和安全感,一旦出现一个陌生的面孔,就会出现焦躁不安的举动。孩子对房间里某个地方放置的物品也很敏感,若某一天这个物品不见啦,或者在特定的位置上多了一件物品,也会引起孩子的反应。情境与孩子的成长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孩子因情境变化引起的反应,实际上就是一种学习。

很多时候,情境是学习的桥梁。情境帮助人们确认环境的安全感,确认在这样的环境里做任何与学习有关的事情都不会遭到他的嘲讽,也不会因为做错了事情而受到各种惩罚;情境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将目光聚焦在特定的方向上,使得教室里传递出来的信息能够较为容易地被学生所捕获到,并推到送学生的认知系统之中;情境帮助人们建立起所要学习的知识与自己原有经验之间的联系,唤醒已有的记忆,实现知识的创新建构以及更为复杂的知识组块的生成……

儿童是在情境中实现自我的,知识是在情境中生成建构的,社会(生活)是在情境中显现意义的。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始终注重知识,忽略情感,学校成为了单向传授知识的场所。这就导致了教育的狭隘性、封闭性,影响了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情感意志及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李吉林对此痛心疾首,也深深地意识到,我们国家批评教育的人太多,能提出有建设性意见的人很少,而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教育面貌的更是凤毛麟角。李吉林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一条全面提升人才素质的新路来。这样的人,才真正是中国教育的脊梁。

二、教育根植于文化中

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在1960年出版的《教育过程》一书,是认知主义教育观的代表作,对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比如说,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思维的培养既要关注一步一个脚印的分析思维,又要关注直觉思维;内在的动机是促进学习的真正动力;等等,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是我们教育实践的基本理论基础。

但世纪之交,布鲁纳颠覆了自己所提出的认知主义教育观,重新构建起了文化主义的教育观。布鲁纳认为,既不存在完全脱离社会的孤立个人,也不存在超脱于一切文化背景的个人。认知主义的教育观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它没有意识到学校仅是教育的多种存在方式之一,往往是就学校研究学校,从而将学校变成了一个孤岛。它脱离文化的发展,抽象地、孤立地考虑教育,将教育化简为学校,再将学校化简为课程,接着将课程化简为个体的信息处理能力,最后将一切化简为教学的技术细节。依照这种简化的教育观,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课程、教学标准、测试考核等技术细节。

布鲁纳所倡导的文化主义教育观,由三个最为重要的概念“文化”、“心灵”、“教育”所组成。人的心灵是一种信息处理机制,它是由文化所塑造的。为什么不同的家庭养育出来的孩子会千差万别,不同地域的人有显著地区域特征,就是人所处的文化环境所导致的。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最高级的心理现象是人的互相理解能力,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潜能,但只有在关系和谐、沟通交流顺畅的环境下才能够实现。因此,对教育来讲,最重要的不是抽绎出学科的基本结构,而是形成互助型的学习共同体,能够设身处地从他人的角度着想,在相互理解的过程中发掘每个人的潜能。

在李庆明的这本著作中,我没有看到李吉林对布鲁纳的文化主义教育观的研究,但她却在实践中践行着这样的教育思想。李吉林认为。任何知识都是情境性的,存在于一定的时空、境域、理论范式、价值体系、语言符号等文化因素之中,离开了特定的情境,既不存在任何知识,也不存在任何认识主体和认识行为。无论是情境教学、情境教育还是情境课程,实际上就是通过给学生再现日常生活的情境,或者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或者营造符号化的抽象情境,来建设一种学习的文化场,每个教师和学生都与这样的文化场相互作用,并通过这样的场实现相互之间的作用,使得整个班级成为一个互助性的学习共同体。

在建设学习的文化场的过程中,角色扮演有着特殊的价值。这是因为角色扮演是人与人之间实现互动的基本条件,也是发展自我的关键条件。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个体通过想象把自己置于他人位置上,按他人的角色规范行事,这本身就是促进相互理解的重要途径。儿童从小就是在角色游戏中学会学习、让自己逐渐社会化的。角色扮演使课堂充满了情趣盎然的生活气息,使儿童仿佛进入了现实生活的情境。李吉林确信有三种角色是儿童喜欢的:一是“向往角色”,二是“童话角色”,三是“现实角色”。她对此有非常深入的研究,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她的研究成果深入研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创设情境”也成了很多教师耳熟能详的一个教学环节。需要注意的是,在李吉林的情境教育中,情境绝不仅仅是为了引入新课而设计的,她要创设的是以情境为标志的文化场,为学生建立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界、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文化环境,以此来滋养学生的心灵,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从源头上看,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所使用的“情境”概念就来自中国的古代文化,与意境基本同义,情境交融是它的基本特征。

三、情境是创新的土壤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探索和创新的潜能,幼儿之所以能够习得语言、学会使用各种器具,与他们对周围换进的好奇心、与他们的创新的渴望是密不可分的。很多时候,学校教育没有为人的创造潜能的进一步发挥提供支持,以至于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人的创造能力越来越弱,最终消弭于无影之中。

学校教育之所以不能呵护学生的创造潜能,与学校教育的特质是有很大关系的。首先,在课程的设置上采取分科教学的方式,整个学习的思维都是分析思维,与孩子与生俱来的整体性思维和直觉性思维有很大的矛盾;其次,学校教育注重书本知识,喜欢在字里行间做文章,缺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第三,学校教育强调整齐划一,不鼓励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第四,学校教育在无形之中强化了人们之间的等级观念,促使了学生偏见的产生。

李吉林倡导的情境教育,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主张通过课外教育、主题性大单元教育、野外教育乃至社区、家庭教育等课程的开发来拓展儿童的发展空间,既重视给学生创设外在的文化环境,又十分重视内涵的、心灵的活动空间的拓展。强调用情感活动(而不是认知活动)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这样的教育,既关照到了学生知识的学习,有特别重视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让儿童的左半脑、右半脑交替运动,通过胼胝体的连结而进行频繁的信息交换,突出左右半脑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有助于儿童的学习素养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情境教学一开始就将儿童带入自然、社会的真实情境,充分发挥大自然的巨大魅力,充分利用大自然给予孩子无与伦比的精神营养,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育儿童的创造性,本质上不在于那些外在的知识性、技术性的传授和训练,而在于为儿童创造潜能的唤醒、激活和实现,营造一个适宜的、自由的环境。

创造是儿童最基本的生存状态,是儿童生命运动取之不尽的内在源泉,是儿童自由纯美的诗性心灵尚未遭到侵蚀和玷污的一种神奇而卓越的表现。而情境教育能充分利用儿童作为“情感王子”的心灵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的纽带作用,为儿童创新潜能孕育肥沃的土壤和养分,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让我们的课堂多一些诗意吧!

 

    《儿童教育诗——李吉林与她的情境教育》  李庆明/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