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科学指导下教与学·读《聪明教学7原理》

标签:
学习科学教学原理教学策略理论支撑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安布罗斯等《聪明教学7原理》一书有感
教学的基本问题有三个:“为何教”、“教什么”、“怎样教”,这其中,前两个问题还是比较好回答的,对“怎样教”的诠释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准。安布罗斯等人编著的《聪明教学7原理: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策略》一书,浓缩了迄今为止学习科学的7个公认的原理,涉及到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组织、学习动机、熟练程度、发展水平、练习反馈、自主学习等方方面面。这些原理直接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教育学、多样性研究等的研究基础之上,对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和能力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一)
研究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需要我们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学习,其关键的特征是什么。
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引发变化的过程。学习包含三个关键性的特征:
第一,学习是一个发展过程,它与学生生命中的其他发展过程(如身体的发育过程、心理的成熟过程、情感的培育过程、社会化的过程等等)相互交叉;
第二,学习包含知识、信念、行为或态度的变化。学生进入课堂时,不仅带有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而且带有自己在社会、情感方面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对本人和他人的认识,而且影响他们进入学习过程的方式。
第三,学习不是对学生做了什么,而是学生自己做了什么。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如果不能引起学生自身的行动,学习就不会发生。课堂不是展示教师自身学科素养和才华的舞台,而是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
(二)
在教学的过程中,多注重一些教学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原理的学习,能够帮助教师回答“怎样教”的问题,能够指导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
所谓已有知识,就是我们常说的“前概念”。学生在进入课堂学习之前,脑海中不是一张白纸,已经储存了与将要学习的知识相关的一系列“前概念”。这些已有知识有的和我们将要学习的知识是一致的,如果能够激活这些“前概念”,会促进新知识的学习;有的与将要学习的知识是矛盾的,会阻碍新知识的学习。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情境的创设,其目的就是通过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教学最希望出现的理想情况是,学生将新知识建立在牢固和准确的已有知识之上,在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形成联结,从而帮助他们建构更加复杂和牢固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已有知识没有在学习过程中被激活,往往不利于新知识的整合。如果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发挥已有知识的固着作用,新知识将会被“粘”得更牢,更容易组合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
很多时候,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知识是不正确的。如果不正确的已有知识是由相对独立的观点或信念构成,或者尚未嵌入更大的概念模型中,是很容易纠正它的。当不正确的已有知识“根深蒂固”时,教师可以借助一种被称之为“搭桥”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去除错误概念。比如说学生很难相信,桌子会对放在其上的书本施加力。教师可以先从被压缩的弹簧能施加力,再类比到泡沫材料,然后类比到软木,最后类比到坚硬的桌面,让学生相信受压的桌面也会施加力。
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建构新知识的程度,不仅取决于他们已有知识的特征,也取决于教师调控其已有知识的能力。为此,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对学生的“前概念”做深入的研究。
原理之二:学生组织知识的方式会影响其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方式
专家和新手,在知识的组织方式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和学生相比,教师就是专家,教师经常会在脑海中无意识地创造并储存起一个复杂的知识网络,这个网络把重要的事实、概念、程序与本领域中的其它要素联系起来,而学生就没有这样的本领。
比如说记忆一组信息,学生经常会一个个信息强行记忆,在短时间里或许可能记得住,但时间一长就又忘记了。教师就不一样了,教师具有信息组块的策略,会将需要记忆的一组信息转化为一个自己熟悉的知识组块。如果信息量比较大,就组成若干个知识组块,然后把3-4个知识组块,组合成更大规模的组块,并按照层级结构把大规模组块整合到更高水平的群组中。
知识的组织形成于我们的生活情境,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经历有着密切关系,我们往往根据不同的实际用途将知识进行分组和归类。新手和专家相比,他们所掌握的概念、事实和技能之间的联系密度或数量都远小于专家,因此知识组织的方式通常也比较简单、知识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
这种相对缺乏联系的知识组织,会阻碍学生的学习。比如,如果学生缺乏一个联系紧密的知识网络,他们提取知识时速度更慢、难度更大;再比如,如果学生没有在知识点之间建立必要的联系,他们可能就难以意识到或者修正自己知识结构中的矛盾之处。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可能会采取两种相互冲突的命题,而忽略其中的矛盾性。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组织新知识的结构,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之间有意义的关联,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原理之三:学生的动机激发、引导和维持他们的学习活动
动机在引导学生学习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的动机与三个要素直接相关,分别是目标的主观价值、对效能的预期、学习的环境。
学生在是否决定去做一件事情时,通常会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判断这件事情的主观价值:是否能够从完成任务或实现目标中获得的满足感;是否是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情,愿意为此事废寝忘食、刻苦钻研;是否通过这项活动来帮助自己实现某一目标。如果这三个方面都符合,学生做此事的动机就会非常强。
学生对做成某件事情有多大的把握或者说成功的预期,也直接影响着他的学习动机。如果一个学生在某项活动中获得过成功,那么他就更可能期望在未来的相似活动中再次获得成功;如果学生成功地达成一个目标,并将其归因于内部因素或可控因素时,他们更有可能期望未来的成功。
学习的环境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在课堂上,老师总希望学生出于自己的兴趣、需要而学习,但学生却常常并不按照老师的意愿去做,而是根据表现性目标(即保护理想的自我形象,获得好名声或公众形象等)来决定是否要参与学习之中。这就是学生之间的评价、班级的文化氛围等环境因素对学生学习带来的影响。如果学生感觉环境是支持性的,他们的学习动机可能会增强;反之,则学习动机可能被削弱。
价值、预期和环境相互影响,共同来调节学习动机的水平,也使学生的行为千差万别。如果我们忽略了其中任何一个,动机都可能会被大大削弱。
原理之四:要达到精熟的水平,学生首先需要掌握成分技能,然后练习整合这些技能,并且知道何时运用所学的技能
前面我们谈到,教师作为专家,和学生相比起做大的优势就在于知识组织的方式和丰富性。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优势,但同时也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其一,教师把知识组成组块,就难于把技能分解给学生看;其二,教师在授课中常常会无意中省略一些解题的步骤,或者会采取简便方法解题,而学生却不能进行这样的跳跃性思维,从而导致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其三,教师完成复杂任务的效率非常高,因此会低估学生学习或完成同样任务的时间;其四,教师能够熟练地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相关技能的迁移,因而往往会高估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
这就如同经验丰富的汽车司机与刚学着开车上路的新手之间的差异。经验丰富的司机驾驶汽车已经达到自动化的境地,在开车的过程中很多动作都是下意识的,不需要特别去关注。而新手开车,一定是手脚忙乱,眼睛要同时兼顾前面的道路状况以及车两边的侧镜反馈的周边车辆信息;脚要在油门、刹车、离合器之间来回转换;手更要兼顾档位、方向盘等的操作,每一个细节都要关注到,使得驾驶相当复杂,需要全神贯注。
学生在某一领域的学习要达到精熟的水平,其道理和开车是非常类似的。首先要掌握该领域关键的知识和技能,然后一个个地加以练习,并熟练地掌握它们。在此基础上,将这些知识和技能整合在一起使用,并努力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最后还要知道在何时、何地恰当地运用这些技能。
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注意到了上述三个环节,但又是学生依然不能达到精熟的地步。这其中原因很多,比如说,学生可能把知识和当初习得这些知识的情境联系的过于紧密,以至于没有想到把它运用到该情境之外,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把它运用到该情境之外。比如说学生并没有充分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深层次结构。等等。这提醒我们,要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在多种不同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要给学生提供比较、对比不同的问题、案例等场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
原理之五:目标导向的练习,结合针对性的反馈,对学习至关重要
我们在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让其反复练习方面做的不仅到位,而且常常是过量的,但在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反馈方面,做的很不到位,这是导致学生做了很多练习,但常常看不到学习成效的原因之一。学生既需要富有成效的练习,也需要有效的反馈,二者缺一不可。
为了使学习有成效,学生确实需要一定量的练习。但教师不能赶着感觉走,随意布置练习题,要聚焦于某个或一套具体目标,并使练习适当的难度水平上。聚焦于教学目标,可以使得讲练结合的更为紧密;让练习保持适当的难度,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
有效的反馈告诉学生,哪些内容他们已经理解了,那些还没有理解;哪些学习方面表现的好,哪些方面表现的差;学生根据这些反馈的信息,能够明白他们离目标还有多远,学习的哪些方面还需要改善。反馈要基于教师为学生设定的学习目标和活动结构,在适当的时间内提供,以便学生能够充分地利用反馈信息。一次反馈的信息不能太多,以免学生找不到头绪,抓不住重点;反馈要及时,经常性的、及时的反馈,对学习的促进效果明显。
原理之六:学生的当前发展水平与课堂中的社会、情感和智力气氛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他们的学习
学习并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而是发生在课程和课堂情境中。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智慧,学生对智力的追求,学生与社会、情绪等问题的交互作用,直接影响其学习和学业表现。在课堂上,课堂气氛会以明显的或微妙的方式起作用,很多善意的或者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决定,却会对课堂气氛产生意料之外的消极影响。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要对学生当下的发展水平、课堂氛围对学习的影响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而不是仅仅关注教学内容。教师对自己营造的课堂氛围有着很大的控制力,作为教师,对此应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原理之七:要想成为自主学习者,学生必须学会评估任务的要求,评价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设计自己的学习方法,监控自己的学习进步,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学生要善于反省并指导自己思维的过程。这反映出学生对其元认知的体认。
一个基本的元认知循环过程有如下几个环节组成:首先,评估当前的学习任务,同时考虑到任务的目标和限制条件;其次,评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确认自身优势和劣势,判断自己是否能完成学习任务;第三,设计出适用于现有情境的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方法;第四,运用多种策略实施计划,并不断监控任务进展;第五,反思当前方法在多大程度上有效,以便根据需要调整方法,并重新启动元认知循环过程。
(三)
上述7个教学原理,给人的感觉还是比较上位的,似乎缺少操作的具体抓手。不要着急,针对每一条教学原理,作者都给出了若干条具体践行的教学策略,非常细致和具体。如果你觉得这些教学原理有道理、可实践,这些教学策略会为你的实践提供更多的帮助的。
限于篇幅,相关的教学策略就不介绍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此书一读。
《聪明教学7原理: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