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面向未来的能力

(2015-04-23 06:56:41)
标签:

阅读能力

搜索能力

辨别真伪

面向未来

ppl

分类: 教育漫谈

有一句话大家耳熟能详: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当这句话脱口而出的时候,不知是否想过,我们能预知未来吗?今天世界上最热门的十项工作,在十年前是不存在的。十年前,没有人能够预料到苹果的iPhone手机系列和iPad平板电脑会席卷全球,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十年前,没有人能够预料到会有“幕课”这种大规模在线学习平台,颠覆着今天教与学的方式。我们基本上预测不出未来十年世界发展的趋势,自然不会知道十年之后社会上最需要的知识是什么。

既然无法预测未来,教育作为面向未来的事业,其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何处呢?就在于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能力,让他们能够自主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成就他们自己。对于身处大数据时代的人们来说,以下三种能力至关重要:第一是阅读能力,第二是搜索能力,第三是辨别真伪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好的习惯包括方方面面,比如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等等。在种种好习惯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的能力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在信息时代,一个缺乏阅读能力的人,很可能就会成为一个功能性的文盲。阅读本身对人的影响是长远的、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阅读的过程,好比是盖房子打地基,一时半会儿你看不出来房子的样子,但是地基打好了,后面想怎么盖就怎么盖。教师和家长自身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此来影响学生,呵护学生那份向学之心、求知的欲望。当学生自己有了阅读、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时,他就拥有了面向未来的钥匙。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记忆,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但今天的人们,面对着的是以几何级数量迅速增长信息和知识,世界上一天的时间里所产生的新的信息总量,一个人用毕生的经历来记忆都记不完。知识爆炸性的剧增是一回事,人类生产的许多知识对于个体来说往往是无用的则是另一回事,如何在海量的、大多数无用的知识之中快速地搜索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是今天的人们必须要具备的一种能力。

从注重知识记忆的学习向注重联系、结构的学习转化,是今天的教育所面临的一大课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知识是有内在结构的,网络平台上支撑各种搜索引擎工作的,就是事物联系的特征和结构性特征。这种借助工具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就是搜索能力。有人还给了它一个非常时尚的称谓——“搜商”,从问路、查地图、翻阅图书资料,到使用搜索引擎,有的人能够非常便捷地获得所需的资料和信息,有的人搞了半天毫无收获,还常常被网络上眼花缭乱的事物所诱导,这背后体现的就是搜索能力的高下。

当你将所需要的信息搜索到了之后,紧跟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辨别信息的真伪。今天的社会,造假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恶疾,波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的身心带来极大的伤害,也将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破坏殆尽。这种造假的现象不仅仅是在物质领域,在信息和文化领域也比比皆是。胡编乱造的数据、违背常识的故事……往往因为自己缺乏文化判断力而轻易相信,甚至转手传播,以至于闹出笑话或者误导他人。

有一个用来教育人工作要细心和敬业的“经典”故事,说的是日本一家酒店的领导培养他的员工,自己亲手将马桶刷洗的干干净净,并从马桶中舀了一杯水喝下去。陈亦权老师有一个名叫松野的12岁学生就来自日本,他听到陈老师给同学们讲述的这个故事之后,告诉老师这个故事非常荒诞和虚假。第一,日本的自来水分两个管道,一条是饮用水,一条是生活用水,无论马桶洗的多干净,那生活用水还是不能喝的;第二,马桶底下有一个弯管,是无法清洗的,而马桶储存的水就在这弯管里……小松野告诉陈老师的,其实就是一些生活的常识,可就是这么简单的生活常识,却被大家都忽略掉了。以至于这个虚假的故事被到处传诵,还成了很多专家励志讲座的重要桥段之一了。

缺乏深入的思考,习惯于人云亦云,是导致我们无法辨别真伪的原因之一。喜欢玩玉器的人,都花过不少冤枉钱,买了不少不值钱的东西回来。其中有一些人,在上当受骗的同时,不断研究玉器的特征,慢慢地就成了鉴别玉器的专家或高手了。辩解真伪的能力也需要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真实的生活历练中培养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辨别真伪和优劣的鉴赏能力,提升自己的洞察和判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