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 形成区域特色

标签:
经典诵读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区域推进ppl |
分类: 校园一瞥 |
——本区80余所中小学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形成长效机制
本报讯
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这本新教材之外,本区不少学校都根据实际情况,汇编了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展相关特色教学。”据了解,本区自2010年9月起成为上海市“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区域整体推进试点区,4年来,“经典诵读行动”慢慢由校园扩展到家庭和社区,正逐步成为区域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特色品牌。
为各年级量身订制校本课程
长青学校的“童蒙经典文化”校本课程自2006年起开发实施,在近8年的课程实践中,学校从小学部低年级入手,逐步向初中部高年级扩展。“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我们为各个年级汇编了不同的校本课程”,长青学校党支部书记付金平说:“比如,二年级学《三字经》,通过美德故事教孩子做人的道理;三年级学《百家姓》,通过中华姓氏名人的故事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四年级学《笠翁对韵》,通过典故和历史故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等方面的初步训练。”
目前,该校已有8本校本课程,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八年级,基本形成了一个中小学相衔接的校本课程体系。付金平告诉记者:“我们把‘童蒙经典文化教育’的课程目标确定为提升人文素养、促进人格发展、增强民族精神。”对此,不少学生家长也在来信中表示:“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学校能重视传统文化的熏陶,保证传统文化的教学,对孩子来说是受益匪浅的。”
用好“边角料”时间
除了汇编校本课程外,各校在教学方面也动足了脑筋。古诗词选集《一起来看》系列是红旗小学的校本课程。“10多年来,我们‘继传统,吟诗书画,教学相长’,不断完善这一课程”,红旗小学语文教导韩欣蓉介绍说:“以古诗词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诵读、背诵,学习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了使学生带着兴趣学习,学校除了专门开设每周一节的古诗词课之外,还举办“品诗节”、举行“诗配画”、“写小诗”、“我爱背古诗”等活动。为了让学生养成诵读的好习惯,学校将2分钟预备铃延长至3分钟,每堂语文课之前都给予学生充分的诵读古诗词的时间。在教学楼的走廊上,学校根据“礼、仁、信、孝”选取了部分诗词、典故,并配以白话文解释。老师们还找来不少与古诗词相匹配的儿童动画片、歌曲,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好‘边角料’时间,学生看得多了,便也记住了”,韩欣蓉如是说。
不同于低年级教学,虹口高级中学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特点,编写了校本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分为典章制度、风俗习惯、传统艺术等五大部分。“每周一课时,各年级的经典诵读课程也各有侧重,会将书法、辩论、表演等元素融入课堂”,该校有关负责人表示:“早自习反复吟诵,略知大意;课堂上精选精读,汲取精华;比赛场学以致用,展现风采。”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
记者从区教育局了解到,本区成为上海市“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区域整体推进试点区后,区语委办科学规划,统筹管理,整合资源,以“彩虹绘就梦想,经典浸润人生”为主题,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以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为补充,通过“诵经典、书经典、讲经典、创特色”,积极营造浓郁的区域书香氛围。
如今,试点工作中的部分项目都已成为常规工作,有效提升了师生的语言文字应用与表达能力。本区经典诵读行动成果也颇为丰硕,多次获评上海市经典诵读相关活动的优秀组织奖。(张雯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