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海物理论坛举行

标签:
物理论坛课程标准课堂教学ib物理课程ppl |
分类: 会议纪要 |
11月27日,由上海市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14年上海物理论坛(上教杯)”在松江二中隆重举行。上海市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徐淀芳,副主任常生龙、王铁桦,秘书长陆伯鸿,副秘书长汤清修,常务理事刘明、杨明华,物理专委会学术委员张越、冯容士、张主方、刘齐煌、 张茂昌等参加活动。论坛还邀请全体初、高中物理教研员,上海市第八、九期青年物理骨干教师研修班学员,各区参加半年度教学论文评选的初高中物理教师参加。
在年初举行的上海市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上,确定了今年论坛的主题是“基于课程标准的物理教学”,为了将这一研究主题落实到位,物理专委会在上半年组织了部分学术委员和特级教师,在不同的区县开设讲座,就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教学环节、作业布置、教学评价等进行了专题辅导。在此基础上,组织全市物理教师开展研究,并撰写论文。
10月份,物理专委会组织了三个片区的初高中物理教研员,分别对教师提交的论文进行了初评,选出高中组论文40篇,初中组论文55篇,教研员论文6篇,课题研究成果9篇进入复评。在复评阶段,物理专委会再次组织了十多位特级教师各自独立进行论文审定,在各自审定的基础上综合评价,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论文,并将其中的优秀论文选送到华东六省一市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上进行交流。
27日的物理论坛,就是这将近一年研究成果的展示。整个论坛由两个板块的内容组成:
第一板块:基于课程标准的研究课展示
松江二中的金媛上了《共点力的平衡》一课,新中高级中学的周靖毅老师上了《牛顿第一定律》,位育中学的朱肖敏上了《牛顿第二定律》。两位学术委员张主方、刘齐煌分别点评了这三节课。
第二板块,论坛交流
首先由本次论文评选中优秀论文获得者的代表进行交流。
长宁区教育学院的陆李杨老师介绍了他们做了三年的课题《提升高中物理DIS实验教学效能的行动研究》。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在信息技术迅猛发达的今天,如何利用好数字技术来改进我们的实验,他们的研究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思路。虹口区华师大一附中初中的顾云飞老师介绍了《基于学情与数据的初中物理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评价研究》,这个课题有一个特点,就是切入点比较小,研究的目标明确,有实践、有调查、有研究、有结论,研究过程清晰,结果令人信服。
本次论坛的主题报告是上海中学朱臻老师所做的《IBDP物理课程大纲》简介。
教育国际化,是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在上海,有很多国际化的途径和方式在进行实践。比如中外合作办学、国际课程、国际项目、国外文化交流项目等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国际课程的引进。朱臻老师对2106年新版的《IBDP物理课程大纲》进行了介绍,让我们感慨很多。IB课程特别注重现代技术、特别注重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些都是我们所欠缺的。
徐淀芳主任最后做了总结发言。
他认为物理论坛一年比一年办的有质量,大家思考的问题越来越深入,越来越聚焦物理学科的本质。他也提出了三个方向的想法:第一,随着科学的发展,每一个学科可以讲述的内容越来越多,但学习的时间是恒定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学习的内容也是有限的,这与知识的膨胀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明显。如何解决这一冲突?第二,很多老师对自己本学科的知识往往顶礼膜拜,认为它的作用非常大,学科地位很重要。但从自身的经历看,走上工作岗位后有多少问题需要像学科的问题那样去解决?我们的面对的都不是学科的问题。我们常说今天的教育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为了明天更好的发展,但学习的过程与他的今后生活差距很大。学科是否那么重要?如果让孩子在学习期间就经历他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上面临的问题的解决过程,那将多好!第三,让课程更加贴近学生,有怎样的路可走?现在看了有两条路可以探索。一是国际化。不同内容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知识结构是不一样的;IB课程的特点是非常贴近现代,了解最新科技发展的状况,当然有进入就必须有退出,否则时间不够。我们认为最最重要的东西,他们已经退出了。我们认为物理学最重要的结构,是否是唯一的?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原有的是最完美的,这样的观念和价值判断,就会导致新的东西进不来。另外,能否减少一些重复性的作业,让学生每学期能做一些小课题的研究,以便孩子将来走上社会时能适应环境?二是信息技术。信息化将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变化?给师生提供什么样的资源?是碎片化的资源,还是高结构的资源更适合我们的教与学?对于学生来说,现在有人已经在探索把学习问题片段化,利用视频等方式发送到网上,让学生通过二维码,借助手机终端进行学习和交流,这或许体现了资源的碎片化。但教学设计方面的整体观念的培养,一定需要高结构的资源,只是我们现在做不出来。信息化对教育的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我们对此一定要有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