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领导视察指南针项目

标签:
指南针计划试点学校体验教室课程建设ppl |
分类: 校园一瞥 |
9月上旬,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罗静一行来到虹口,视察“指南针计划”项目的推进情况,就“指南针计划”项目如何做到立足长远,如何让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更有机的结合,如何把基地真正建设成为学生体验中心、教师培训中心、教材研发中心和器材配送中心等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阐述与探讨。
位于虹口的国家“指南针计划”专项青少年基地项目由国家文物局和市政府于2012年签约共建,旨在为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搭建重要平台。在虹口区试点三年来,场馆和活动课程建设力度逐年加大。目前,在完成基地场馆建设的基础上,“指南针计划”试点学校已增至25所,占全区中小学1/3。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曲阳四小、广灵路小学、华东师大一附中实验小学等10所学校已完成“指南针计划”体验教室改造,一半试点学校完成“指南针计划”校本课程的研发。纸浆造纸、雕版印刷等20个模块活动课程被立项成为上海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优秀项目。三年来,累计开展“快乐活动日”等各类活动近800场、接待7万多人次。最近,基地还建立了独立网站,并与博雅网连接,线上就能浏览各体验馆、体验项目和活动课程。
三年来,“指南针计划”的有效实施,促进了以下三方面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中小学课外活动是基础教育发展中重要内容,也是学校课程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与课堂教学同等地位的课外活动,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重要渠道。“指南针计划”项目的实施,把教育从过度追求功利价值的泥淖中解救出来,坚持校内外有机结合,在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真正实现完整的教育,这也是教育本真的理性回归,真正让教育“更有立人成长的价值,更有缔造幸福的寻味,更有点击未来的功效。”
第二个变化,是项目实施水准的提升。按照“指南针计划”的具体要求,结合项目特点,我们编写了五大类20个模块的活动课程,构建了项目推进四级管理体系,制定了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设计了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突破了原有教育模式和思维定势,推动了基地项目实施水准的整体提升,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多元文化学习的需求。
第三个变化,是项目推进思路的拓展。国家“指南针计划”专项基地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加强统筹协调、各方紧密配合、上下通力合作,才能有力有序推动项目实施的进程。一是构建工作联盟,联手各基地学校、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相关单位在战略层面上的有效结合,围绕项目实施的关键问题,合力攻关,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共同行动工作联盟,保证了项目实施效果持续优化升级。二是争取专业支撑。利用外界人力资源,建立专业引领和支持的专家团队,课程研发、教材编写、教师培训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各相关博物馆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强对项目实施、活动开展的理念引领和专业支撑,推动了项目实施的质态提升。三是加强互动交流。坚持教育开放,凭借专业的课程设计、完备的服务体系、周密的组织部署,使基地成为市内外、境内外学子学习体验中国民族文化的首选地。着力实现“立足虹口、服务上海、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工作总方针,先后与国内多个省、市以及境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展示及人员培训,落实资源共享机制,扩大项目课程资源的覆盖面和利用率,提升了基地建设的影响力和辐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