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线上的小乞丐
(2014-08-09 07:06:47)
标签:
职业乞丐科技含量生存状况乞讨行骗ppl |
分类: 我的心情 |
外出办事,乘坐地铁一号线,车厢里的一个小乞丐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是一个看上去只有十岁左右的小男孩,穿着得体,衣服虽然不是很干净,但与“衣衫褴褛”绝对挨不上边。“身体残疾”是人们印象中的乞讨者的标志性形象,对这个孩子也不成立,至少从外表看,这个孩子身体没有任何问题。左手拿着一个一次性塑料杯,杯中已经有了几枚硬币。让我没想到的是他右手拿着的乞讨器械——无线话筒,一遍向别人乞讨,一遍唱着任贤齐的《心太软》。孩子胸前的一个帆布包里,装着了一个扩音设备,让“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独自一个人流泪到天亮……”的歌声在车厢里回荡。
按我的理解,乞讨者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因为突发原因被迫无奈的临时乞讨。出门在外,钱包、衣物等突然被盗,自己有家难归;或者家中有人突发重大灾害性事故,家中的经济状况已无力支撑,向他人乞讨一些回家的路费、临时性的生活费用。第二类是身体残疾,生活无着落,需要社会关怀救助的困难群体,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享受到帮扶救助,无奈走上了乞讨之路。第三类是职业乞丐,通过各种手段来取得他人的同情,为自己谋利。
从网上查询了一下,目前上海的职业地铁乞丐达约200人,以老弱病残为主,其中有20多人被收容达100多次。地铁乞丐不是没钱而是骗钱,大多月收入在万元以上。前一段时间曾有人爆料,说有一年轻人在地铁一号线上暴打一乞讨者,起因就是他们行骗的收入比自己一个月辛辛苦苦挣的钱要多很多,年轻人一时间心里不平衡,下了重手。据地铁一号线的一位民警介绍,在一号线上的乞讨者中,大约只有20%的人是真正没有生活能力的人,而其余80%的人都是不需要乞讨就可以达到温饱,他们把乞讨当成一份赚钱的工作。“我知道的一名曾经长期在一号线火车站附近乞讨的安徽来沪人员,一天在地铁乞讨的收入就有800多元,但这毕竟是少数。”这位民警说。
在南京的地铁线上,还有更加“有成就”的乞讨者。来自重庆的姚某,30多岁。最初是一个人在地铁上行乞,后来和老婆各自带着一个小孩,装作两腿严重残疾无法行走,骗取乘客的同情。姚某自称每天乞讨到500元就收工,在南京买了两套房,以一边乞讨一边旅游的方式去过港澳,给孩子在那买过奶粉。姚某还经常“劝说”地铁工作人员跟他干,弄得地铁人员哭笑不得。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乞讨者都能有如此好的收入,特别是那些非职业乞讨者,见了人很难开口,能讨到钱的机会其实是不多的。但通过瞎编故事、弄残肢体、行骗乞讨的方式,确实养活了一批“好吃懒做”的职业乞讨者,也让其成为城市交通大动脉中的一个“毒瘤”。随着人们防骗意识的提升,乞讨者用传统的方式骗钱逐渐行不通了,于是有着“科技含量”的新型乞讨者开始出现,一号线上的这个小乞讨者就是一个案例。
家长自己游手好闲,不愿从事踏实本分的工作,为了能够乞讨到更多的钱财,还逼着孩子走上乞讨之路,让孩子从小就养成骗人的习惯,不知道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会成为怎样的人?义务教育是国家具有强制性的、人人都必须完成的学习经历,但面对这样的以乞讨为生的职业小乞丐,该由谁来行使执法的权,保障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呢?面对不让孩子读书的家长,又有什么样的措施对其进行制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