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交流制度要有系统思考
(2014-07-24 06:46:46)
标签:
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校长教师交流教育公平ppl |
分类: 教育漫谈 |
近日,教育部发布新闻,提出要通过加快建立教师校长交流制度的目标、扩大范围、创新方法、强化激励、建立制度等五项措施,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率先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资源均衡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公平,整体提升教育质量。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师对于学校,有如太阳对于宇宙,他是推动整个学校机器运转的力量和源泉。校长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通过建立校长和教师的交流制度,来探索解决教育公平和择校问题,无疑是抓住了义务教育深化改革的牛鼻子。要将这件事情做好,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有系统的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凸显了校长在学校办学中的核心地位。让办学成效显著的校长到薄弱学校、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学校去工作,对这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是有益的,但可能会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比如说,原来的特色建设项目,因为新校长不喜欢而停滞,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原来和谐的干群关系,因为校长的频繁调动而不够稳定,不利于办学合力的形成;原来高质量的办学,因为校长的更替而导致水平下降,导致家长不满;等等。
要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一是建立校长办学绩效评估体系,让其成为校长管理的重要环节。评估的重点在于校长是否能依据社区发展的需要和区域发展的目标,拟定学校发展规划,是否达到了校级交流的预期目标,是否实现了学校的发展目标。评估越是具体,校长的专业水平展现的就会越充分。二是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通过确立学校办学章程、建设各种规章制度,让学校逐渐走向从“人治”到“法治”的轨道。不管谁来做校长,都必须遵循章程这一“基本法”,依据学校制度办事,不能随心所欲,依此来保证学校的办学品质不会因校长的变动而发生大的波动。
相比之下,教师交流的现实问题更值得关注。这些年很多地方都在倡导教师支教,并且将其作为晋升职称的必备条件。一茬茬的老师到薄弱学校去,结果并没有带来学校教学质量的明显变化。这是可以想象的,让教师改变自己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让一个教师去影响一个团队,就更加不容易了。校长可以做的事情,并不意味着教师也可以做。
从实践经验看,要让教师交流有成效,最好采用委托管理、校际联盟、组团式发展等方式。优质学校的教研组以一个个团队的方式,将自己的学科理念和教育哲学融入到薄弱学校的教研组之中,通过自身强大的教研文化来推动薄弱学校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建立“县管校用”的教师管理制度,使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的做法,在日本等国家已有实践,从县级统筹教师资源的角度看,其优点是明显的,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不符合简政放权的大政策;其次,不利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学校的自主管理;第三,教师缺乏归属感;第四,不利于教师团队的建设以及教研组力量的发挥。非正式的教研活动和正式的教研活动,恰恰是我国基础教育取得成功的法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