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阅读者撰写的指南·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标签:
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艾德勒等《如何阅读一本书》札记
今天的人们似乎都喜欢阅读,你只要看看周边的这些“低头族”就可以明白。但这是一种怎样的阅读呢?
从满足个人需求的角度看,阅读大抵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娱乐,即通过阅读获得美的体验。这种阅读最不费功夫,对阅读者的要求也最低,只要能识字名义就有了基础。比如读通俗小说;第二种是为了获得某种资讯或知识,即读能读懂的东西。阅读的作品与阅读者的理解能力相当,如读报纸、杂志、微信等。需要注意的是,太多的资讯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对理解力的一种阻碍。换句话说,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着我们的理解力。第三种是为了增进理解,即读必须读的东西。阅读的作品超越了阅读者的现有水平,通过阅读可间接地提升阅读者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增进理解的阅读是这样的:你并不完全了解一本书,但你有一种内在的愿望和力量,就是要读这本书。凭借着自己的心智活动努力阅读,你从只是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深入的体会,从只有模糊的概念过渡到更清楚地理解,这一过程就像是自我的破茧而出。这种有思维的多种运作方式参与的行为,指向个人心智的发展和提升。《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为希望增进阅读理解的阅读者撰写的一本指导性工具书。
一、阅读好书要主动
什么是真正的好书?每个人对此都有不同的定义。本书在第二十一章“阅读与心智的成长”中给出了一个粗略的定义:“好书是可以与你的心智一直成长的书。你最初阅读好书的时候,这本书的层次就远超过你,现在你重读时仍然超过你,未来很可能也一直超过你。”作者认为,这样的书很少,不会多于100本,就算你放宽一点标准,也不会多于500本。在本书的最后,作者向大家推荐了他们眼中的好书,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比照一下。
其实,《如何阅读一本书》本身就是一本好书。从1940年初版到现在,已经有74年的历史,始终被一代代的人们所推崇,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十年前,这本书在商务印书馆有了中译本,拿在我手上的是2012年的第21次加印,可见这本书在中国也是有很庞大的市场的。
这是一本关于“阅读的艺术”的书。所谓阅读的艺术,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凭借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借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不同的人在阅读完一本书之后会有不同的收获,除了各自的生活阅历和背景不同所带来的差异之外,还有两个因素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否主动地进行阅读;是否掌握一些阅读的技巧。
带着问题主动地开展阅读,对那些想增强理解力的人非常重要。阅读越是主动,所获也就越多。在主动阅读中一个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是: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什么?
2.书的细节部分,即作者的想法或论点是什么?
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还只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
阅读越是主动的人,在阅读世界里的探索能力和探索欲望就越强,收获自然也就会多一些。如果仅仅把书作为催眠的工具,放在自己的床头枕边,让自己在书香中逐渐进入梦乡,那是不可能增强理解力的。
二、阅读关注四层次
如前所述,增强理解的阅读要关注两个要素:一是主动,二是技巧。《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阅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每一个层次又都包含了一些具体的阅读阶段和技巧,掌握这些层次的特点和阅读的技巧,对增强理解能力很有帮助。
第一层次:基础阅读
该层次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是阅读准备阶段。包括身体、智力、语言、个体能力等方面的准备,相当于学前教育或幼稚园的学习经验。
第二阶段的孩子会读一些简单的读物。孩子会懂得一些符号的意义,了解一些字句的使用,词句的含意,字句的发音等技巧。相当于小学一年级的水平。
第三是快速建立词汇能力阶段。孩子在这个阶段会学会不同目标与不同领域的阅读方法,比如科学、社会学、语言艺术等。有能力很轻易地阅读交通号志,或图片说明,填写政府的有关简单表格等等。因为好玩,或为了满足好奇心,会自己找书籍来阅读。这大约是小学四年级结束时就能学会的。
第四是阅读的成熟阶段。大约相当于初中八年级、九年级应当具备的读写能力。到了这个时候,孩子已经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他几乎可以阅读所有的读物了,但是却还不够老练。
一般来说,在基础阅读的上述四个阶段,都会有一位老师在旁进行阅读指导,回答孩子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消除在这个阶段出现的难题。只有当一个孩子精通了上述四个阶段,才是他准备好往更高层次的阅读迈进的时候。只有当他能自己阅读时,才能够自己开始学习。也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变成一个真正优秀的阅读者。
第二层次:检视阅读
到了检视阅读的层次,才算是真正进入阅读。
大多数人,即使是许多优秀的阅读者,都忽略了检视阅读的价值。他们打开一本书,往往从第一页开始读起,孜孜不倦,甚至连目录都不看一眼。在可能只需要粗浅地翻阅一本书的情况下,却拿出了很多时间,无疑加重了阅读的困难。
先对书做一次略读或者粗读,判断是否有必要阅读这本书,是否需要在下一个分析阅读的层次里重点阅读这本书,了解作者的主张,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其基本的步骤是:
1.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了解本书的特点、写作的角度以及书的类型。
2.研究目录页,对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就像出发旅行前先看下地图一样。
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如果你发现列举出来的哪一条词汇很重要,至少要看一下引用到这个词目的某几页内文。
4.关注包着新书的书衣。尽管有宣传的成分,但作者会尽力将书中的主旨正确地摘要出来。
5.从对本书有点模糊的印象中,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如果这些篇章在开头或结尾有摘要说明,一定不要错过。
6.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偶尔念上一两段。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书本最后的归纳总结特别要留意阅读。
第三层次:分析阅读
弗兰西斯·培根说:“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和消化的。” 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和消化一本书,这是一种专注的阅读活动,是一种追求理解的阅读活动,这其中也有很多的技巧需要掌握。
总的来看,分析阅读可分为三个阶段,下面每个阶段中的一句话,就代表着一种阅读的技巧和规则。
第一阶段要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需要遵循的阅读规则是: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分类;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部分的大纲也列举出来;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阶段是诠释一本书的内容。其规则有: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有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有解决的。
第三阶段是像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其中,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有: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地批评;不要增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有: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证明作者不合逻辑;证明作者的分析和理由是不完整的。
第四层次:主题阅读
这是一种比较阅读,阅读者会读很多书,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的相关之处,提出一个这些书中都谈到的一个主题,甚至架构出一个哪本书中都没有提到的主题分析。这是一种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阅读。由两个阶段组成:
第一阶段是阅读准备。针对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实验性的书目;浏览这份书目上的所有的书,确定那些书与你研究的主题相关。
第二阶段是研读书籍。浏览所有在第一阶段被确认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根据主题创造一套中立的词汇,吸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建立一个中立的宗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请作者予以回答;界定主要的以及次要的议题;分析这些讨论。
仔细研究作者提出的阅读四层次,你会发现,很多人大多停留在基础阅读的层次上。要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还有很大的空间呢。
三、关注阅读多样化
作者所给出的四个阅读层次,作为读者来说最应该关注的是第二个层次,即检视阅读,这是帮助我们节约时间、提升阅读质量的好办法。
关于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一般说来适用于论说性的作品,也就是那些传达知识的作品。它可能是历史、数学、政治论文或科学研究,或者是哲学及神学理论。针对不同的阅读对象,在使用这些规则的时候就需要有一定的弹性。对于那些非论说性的作品,比说小说、诗集和戏剧作品等,因为其主要以想象力为主,因此在分析阅读的时候也需要对规则进行调整。好在本书已经对不同类型的作品的阅读给予了具体的指导,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一读。
阅读的终极目标是主题阅读,但这也是一件最为困难的事情。当你确定了一个主题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主题会有很多不同的含义,要想区别这些含义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比如说“爱”这个主题,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世界上任何存在的事物都可能爱和被爱,或两者兼而有之。即使将其缩小到人类的爱上,也有很庞大的领域能够涉及到。
光确定主题就如此复杂,在具体阅读的时候遇到的问题就更多了。但解决一个个这些问题的过程,不就是自己增进理解、提升能力的过程吗?
《如何阅读一本书》 [美]莫提默·艾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