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科技创新领域的“后起之秀”
(2014-06-10 07:47:19)
标签:
科技发明实验项目创新峰会教育ppl |
分类: 校园一瞥 |
——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创新实践成果展见闻
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创新实践成果展日前在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全市各区县的中小学生带来了他们的科技小发明、创新实验项目等,进行展示与交流。本区青少年学生的多件作品也精彩亮相,污泥“吸饱”硫化氢臭气后“变身”生物肥、净化车内有害气体的装置、基于WIFI控制的视频小车……这些项目科技含量足,聚焦社会、生活热点,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污泥“吸”废为宝
来自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的曹凌志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能把有毒、味臭的硫化氢气体吸收,排出干净空气。而整套系统中专门用于“消化臭气”的炭材料,竟是由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废弃物加工而成。当污泥炭“吸饱”了硫化氢后,就会转变成富含硫元素的生物有机肥料。“富硫生物有机肥可改良盐碱地、沙荒地,还可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小曹介绍说。
小曹的这件作品因关注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吸引了其他区县“小伙伴”的“围观”,大家纷纷感叹,“污泥‘吸’废为宝,一举三得。”
记者还了解到,通过小曹反复的实验,污泥炭吸附硫化氢的能力随湿度增大而增强,如湿度有100%(饱和)时,吸附量可以达到所用污泥炭质量的14.9%。“等于提高了‘污泥炭’的功率”。曹凌志说道。
这件作品亦可方便地应用到生活中,小曹在做实验时,就把整套系统安装在了卫生间抽风机的出气口,从而录得一系列的实验数据。
家用车毒气“显形”
一些有害气体无色无味,经常被人忽略。密闭的家用汽车内就“隐形杀手”存在。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桂柳敏、叶寒晨等几位同学合力制作了一套集汽车有害气体监测、过滤于一体的装置,让有害气体“无处遁形”。
据介绍,通过安装在正面的甲醛、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一氧化碳等三个传感器,车内有害气体被“侦测”出来。如浓度超标,装置中的过滤器会自启动,完成有害气体净化。
记者拿着这个饭盒大小的装置,为包含在其中的技术含量感到惊叹。虽然所有的零部件囊括在内,但指导老师张卫良对它的“身材”还是不满意,“这件作品正在申请专利,如果要进入市场,必须更加集成化。”显然,他已经设计好了这件作品的未来。
记者了解到,这套装置耗时三个月,零部件的调试和过滤剂的调配是难关。老师和同学“淘宝”了大量的电子器件,“光‘传感器’就买了十几个。”张卫良告诉记者。经过了无数次的实验,这个团队终于找到了电子器件的“最佳组合”,以及过滤剂的“最佳配比”。
新人新作层出不穷
搬上此次成果展的作品只是虹口青少年创新实践成果的九牛一毛。
今年,本区积极组织全区中小学生参加第29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新人新作层出不穷。通过公开展示、专家问辩、素质测评、技能测试等环节,区青少年的科技创新作品在大赛中获得一等奖5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53项,专项奖16项。其中,《基于力度信息的新型POS机密码输入系统》首次获得美国耶鲁大学科学与工程协会“最佳项目奖”,反映了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成果。(晓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