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当孩子·读《让孩子幸福》

标签:
家庭教育基本任务重建关系尊重童年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杨雄《让孩子幸福》一书有感
一个孩子的成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家庭无疑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绝大多数都与家庭教育有直接的关系。比如说青少年的犯罪问题,已经有研究表明,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孩子在分娩过程中的医学干预有明确关系。很多家长以为孩子的教育是从上幼儿园开始的,从未想到从受孕的时候开始,孩子就一直被家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长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并由此造就了孩子的人格。
一谈到教育,人们总会联想到学校,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教育由三大支柱组成,分别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共同促进着孩子的成长。这其中,家庭教育尤为重要。杨雄的《让孩子幸福》一书,是他在承担“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重点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对家庭教育的任务、对象、原则、策略等研究成果的体现之一,能够帮助家长全面认识家庭教育、认真做好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工作做到位了,我国的教育水平也会随着而再上一个新台阶的。
(一)
2011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望子成龙成为中国家庭最大的生活动力。每个家庭都希望能够延续和传承,都希望能够光宗耀祖,这样的想法很好理解,但要让孩子最终成长为一条“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为人父母者对如何教育孩子有清晰的认识和一致性的行动。
现实其实并不乐观。很多年轻的父母,或处于自己职业生涯的关键时期,每天没日没夜地打拼,养育孩子的责任基本上都交给了自己的父母或者保姆;或自己虽然有时间但并不愿意带孩子,满嘴都是孩子教育的理论,却不行使陪伴孩子之实;或受周边的父母以及朋友的影响,带着孩子四处去上培训班;或忙于孩子的早期智能开发,期望通过特别的途径,让孩子成为天资聪慧的人……社交上的“过度保护”,生活上的“过度溺爱”,学业成绩和未来工作上的“过高期望”,成为当今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的突出表现。
如果将孩子比喻成一棵果树,要让其结出丰硕的果实,需要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是通过追肥、浇水,改进果树周边的土壤结构,让其深深地扎根;二是有适宜的阳光和气候,便于果树的呼吸和生长;三是要适时给予剪枝,保存主要的枝干,剪去那些发育不良的枝干,为成熟期结出累累果实做好铺垫。如果做一个类比的话,家庭教育就是“培根”的教育;社会教育就是创造良好环境的教育;学校教育就是化繁为简的教育。
教子如种树,家长要在孩子的“根”上下功夫,而不是整天想着子女该开什么花,结什么果。孩子的“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做人,二是会做事。
是否会做人,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的出来:是否诚信;是否有爱心、善良;是否具备健康快乐的心态。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道德的基础,体现在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等方面。还是是否具有诚信的品质,关键看家长。爱心是人性光辉中最温暖、最美丽的一缕,一个人只有自己内心充满善良,充满爱心,才会温暖人间。健康包括身体、心理两个方面,其中心理健康更加重要。一个心身健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散发出朝气蓬勃的活力,展现着阳光般的心态,催人奋进。
是否会做事,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得出来:是否有责任感;是否有条理、有计划;是否按规则办事;是否节俭。知道哪些事情是自己份内的,不需要别人督促就能自觉完成,不给别人添麻烦,就体现着孩子的责任感。遇到多个事情时能够知道轻重缓急,处理一件事情时能够把握先后次序,体现着孩子做事的调理和计划性,这是孩子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遵守各种规则,是公民的基本素养,也是保护自己的基本要求。勤俭办事,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观和生活能力,更体现者资源节约的意识,这也是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
“培根”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需要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有系统的安排,保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德国的“善良教育”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在德国的很多家庭里,都饲养着小猫、小兔等小动物,家长在手把手地带领孩子喂养这些小生命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体贴入微地对待它们。并定期带领孩子到养老院、贫民区等地,鼓励孩子参与社会服务,关注弱势群体。为了配合家长的“善良教育”,幼儿园也饲养了各种小动物,并分发给孩子们,要求他们自行喂养,并认真观察,写出“饲养记录”。到了小学,要举行以“善待生命”为主题的讨论和作文比赛,进一步加强“善良教育”……这种学校和家庭相配合、在不同的学段里逐步设计并持续开展的教育活动,为孩子做人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二)
关系,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关系是一切教育事务的基础。
对一个三口之家来说,就至少存在三种关系:父亲和孩子;母亲和孩子;父亲和母亲。每一对关系都有一个特点,双方互相施加影响,互相吸引对方,孩子迷恋父母,父母同样迷恋孩子。尽管关系的双方可能一个经验丰富、身体魁梧,另一个尚在襁褓之中,但这种相互吸引力是彼此相当的,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处于这样的关系状态之中的父母和孩子,在互相尊重中共同生活、彼此相悦,父母因子女而感到高兴,子女同样因父母感到开心。在这样的和谐关系之中,孩子能够以父母为榜样,安全无忧地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实践活动,从中积累做人、做事的经验和才干。
教育不同于关系,但与关系密不可分。在教育事物中,关系的双方不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势均力敌的平衡关系,其中一方处于优势状态,另一方明显处于劣势。教育是在关系的双方处于失衡的状态下才需要进行的行为。比如说孩子的定时喂养,如果父母按时提供食物,孩子到时主动接受,这两者就是一种平衡的亲子关系,不需要对孩子进行教育。当孩子不按时吃饭时,这种关系失去了平衡,父母就要通过一些恰当的教育手段,让孩子能够回到原先的按时就食的轨道上来。由此可知,在家庭中,关系是第一位的,是始终存在的,教育是间歇性的,是在关系失衡的时候才需要大显身手的。
家庭的根本问题是关系。关系越是融洽、稳定,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需要提醒的是,很多家庭在孩子出生之后,父母都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孩子的身上,夫妻之间关系的维系反而淡了很多,这又是一个误区。
在一个正常的家庭中,理应“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孩子和妈妈、孩子和爸爸的关系。夫妻感情的维系乃是维系家庭的基础,夫妻关系好否,决定着家庭氛围的好坏,家庭氛围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是至关重要的。在一个家庭中保持这样的序位,孩子才能够感受到安全感,感受到被重视。
人们常说,最好的老师和最好的学校,就是家长和家庭。需要注意的是,家长成为好教师的主要特点是以身示范,你想让孩子做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先做什么样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家庭成为好学校的主要特征就是营造和谐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将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看作是所有家庭成员适应社会的学习成长过程,并身体力行、互相激励和影响。
(三)
法国哲学家卢梭说:“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一点是把孩子当孩子。”
把孩子当孩子,是一条最为重要的教育原则,需要家长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够积极加以贯彻。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为孩子的未来做准备,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了详细的规划,要求孩子不折不扣地去执行。童年,就在这其中逐渐消失了。不少孩子感受不到活在世界上很美好,体会不出对生命的热爱,个别极端的孩子遇到一点挫折就采用自残的方式来来对待自己,甚至拿生命做赌注,但并没有引起更多家长的反思和醒悟,这真是很令人痛心的事情。
把孩子当孩子,建立在对孩子身心成长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作为家长,责无旁贷地必须了解孩子在不同时期的生命里面发生了什么,才有可能走进儿童的世界中,才能真正地帮助他。
比如说,初生婴儿的注意力,首先是生命自身的维持问题,其次是生命与环境的关系问题,第三是由这两类问题派生的问题。生存是婴儿时期的全部目的,对母亲的依恋也就成为他的最基本的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造成婴儿的心理伤害,婴儿的大声哭泣就表达了他对死亡的恐惧。斯宾塞还发现了婴儿时期的“皮肤饥饿”现象,他认为: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得不到爱抚、抚摸和关心,就会发育不良,智力衰退,慢慢变迟钝。很多年轻的父母生了孩子之后交由长辈代养,从而导致孩子偏内向、胆小等性格特征。
比如说,不少人对大脑的有效使用问题很感兴趣,看到科学家做出的大脑只有10%的使用率之后,想尽各种方法来开发孩子的大脑。但对孩子大脑的运作机制缺少了解,给孩子增加了不少负担,却成效甚微。事实上,大脑的所有部分都有其功能,但并非同时在运作。大脑的某些功能只是配备给孩子成长的某个具体的阶段,一旦这个阶段已经顺利度过,大脑会自动弃除这些功用。观察发现,八九个月内的婴儿有两项特殊的本领:一是能够辨认不同的猿类面孔,二是能够分辨出极其细微的语言发音差别。但是这两样本事基本上过了一岁之后就消失殆尽。科学家们分析总结出这样一个理论:辨认猿类面孔及细微发音差别,对于婴儿的生存来说没有很多益处,反而侵占了有用的空间,因此大脑自动“删除了”这些功能,以便婴儿集中精力开发对其生存有益的能力。
美国一项调查表明,大多数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意志、兴趣、爱好、理想、性格等都同幼年父母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的人性有直接关系。为了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一个精神充实、心灵自由的童年,请将孩子当孩子对待,给他们创设孩子时期应该具备的生活环境,给他们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孩子们构建他们生命的内在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