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高地建设推进会举行
(2013-11-20 07:01:17)
标签:
学科高地工作推进课程建设话语权ppl |
分类: 会议纪要 |
11月19日下午,2013学年虹口区学科高地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教师进修学院举行。相关学科高地的成员、虹口区的特级教师以及所在学校的校长、学科高地基地学校的校长,以及教育局相关科室,教师进修学院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学科高地建设,从2012年就开始筹划,今年4月份正式启动实施。经过几个月的研讨和沟通,高中化学、全学段英语、小学语文三个学科高地分别建立了各自的理事会,拟定了高地建设的实施方案,并确定了各自的基地学校,开始了有明确目标指向的学科建设实践。
在工作推进会上,胡军向大家介绍了《虹口区学科高地建设三年行动规划》,袁晓东向大家介绍了《虹口区学科高地建设管理方案》,陈永平介绍了高中化学学科高地建设的思考和工作着力点,祁承辉代表小学英语学科高地介绍了高地发展的目标和愿景。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校长丁伟强也代表基地学校做了发言。
在会上,我也谈了自己对学科高地建设的一些思考,要点如下:
一、学科高地高在何处?
我想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衡量:一是课程;而是人才;三是培训。
学校课程包括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个要素。高地在这三个方面要有自己的研究成果。比如说课程建设,包括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的建设两个板块,前者体现出教材和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发展特征的要求;后者体现出学校特色发展的要求。而这两个要求又是当前课程教学改革非常关注的两个方面。比如说课程实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怎样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让学生乐学、善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比如说课程的评价,包括一堂课上完之后,用什么样的工具和标准来评价教学是否有效;一个单元完成之后如何来判断教学的得失等一系列问题,我们以前不太注重这些,只是简单地根据学生单元测试的分数来评价教师,遮蔽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这些都是学科高地建设可以花大力气去研究的课题。
学科高地是通过专家和一批有想法的教师来推动的,高地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人才,就是人才的话语权。一个在一定层面上有话语权的教师,可以影响和带领一批教师的成长,这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案例。要让自己有话语权并不容易,首先需要加强学习,熟悉学科领域各位专家的研究特色和方向,把握学科发展的趋势和脉络;其次要勤于实践,能够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坚持不懈地开展探索和研究;三是能够及时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并通过各种途径来传递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你、支持你。如果学科团队的成员们都能够如此去做,假以时日,学科的话语权一定会把握在你们这个高地的手中的。
学科高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经验有组织、成体系的传递和辐射。每个人在学科建设方面都有自己的一些经验,但很多人的经验是零碎的、不成体系的,在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时非常有用,但难以促进教师整体专业素养的提升。学科高地在这方面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善于将基地学校、各位成员有价值的经验进行整理和共享,并逐渐形成学科建设的体系,用于对一线教师的培训,让教师能够更加快捷地提升自身的教育实践智慧,提升学科整体的育人能力。
二、学科高地工作推进的一些思考
首先是学科高地的覆盖面还要进一步增强。今年我们启动了高中化学、全学段英语和小学语文三个高地的建设,明年希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动其他学科高地的建设。这也是本次会议邀请各学科的特级教师,以及特级教师所在学校的校长参加会议的意图之一。特级教师在这方面要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
其次是资源整合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强。现有的三个学科高地,都聘请了大学方面的学科专家、市区基础教育领域的专家作为顾问团,来支撑和指导学科高地的建设工作,这为我们的学科高地建设开了一个好头。接下来,我们经进一步整合各方的专业资源,为我们的学科高地运行进行及时的诊断,帮助我们不断提升学科研究的水平,从而带动区域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
第三是要在机制体制建设上进一步加强。要努力摒除各种制约学科高地建设和发展的不利因素,创新建设机制,推动学科高地走向有序、良性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