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家上学,难说坦途

(2013-09-02 06:57:12)
标签:

在家上学

教育法规

教学资质

同伴

ppl

教育

分类: 教育漫谈

日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2013)》。报告指出,目前国内约有1.8万学生没有在校接受教育,而选择了“在家上学”!这批“在家上学”的学生中超过六成为4-10岁的低龄儿童,而他们“逃离”学校的原因多为“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此外,过半“在家上学”家庭的月收入在1万元以下。

为什么要放弃传统学校的教育?调查显示,家庭选择“在家上学”的前五位原因依次是:“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54.19%)、“学校教学进度过慢”(9.50%)、“孩子在学校没有得到充分尊重”(7.26%)、“孩子厌倦学校生活”(6.07%)以及“宗教信仰的原因”(5.59%)。由此可见,超过九成学生放弃传统学校教育的原因与学校的教学问题有关。

而另一方面,有八成多孩子表示喜欢“在家上学”的学习方式,其中表示“非常喜欢”的孩子有43.02%,表示“比较喜欢”的则有38.55%。不少家长认为,“在家上学”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处于中上水平,因此,多数家长在孩子高中毕业后,准备让其选择“出国留学”。

这份报告发布之后,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我也在830日的《中国教育报》观点版中发表了题为“在家上学,难说坦途”的文章,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评述。下面是这篇文章的内容。

 

在家上学  难说坦途

 

日前,某研究机构发布的《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2013)》,引发了各方的关注。报道称,国内约有1.8万学生没有在校接受教育,而选择了“在家上学”。这些孩子中超过六成是4-10岁的低龄儿童。

1.8万,是一个非常吸引人们眼球的数字,虽然和当下1.4亿的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相比还很小,但足够刺激人们的神经。事实真的如此吗?

研究报告中写道,活跃在中国内地的在家上学群体规模大约为1.8万人。这个数字是指曾经有在家上学经历、对在家上学感兴趣、通过网络等方式探讨、交流这一话题的人数规模。换句话说,在家上学的学生人数,远远小于1.8万。报告称,根据“在家上学联盟网”的粗略估计,我国目前实际在家上学的孩子大约是2000多人。

虽然从全国的范围看,实际上在家上学的孩子人数极少,但作为一个教育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首先要对“在家上学”作一界定。在家上学,是指达到或超过小学入学年龄的孩子,以家庭为主要教育场所、通常由父母或家庭教师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因为它有别于学校教育,所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心。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有着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以班级授课制为标志的学校教育,更多关注学生整体的发展,虽然也兼顾学生的个性特点,但难免顾此失彼。对孩子成长有特殊要求的家长,感到孩子在学校里学习的效率不高,或者针对性不强,选择在家上学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也是可以理解的。

研究报告显示,孩子在学校里感到不适应,是导致他们在家上学的主要原因,这也给学校改进教学提供了方向。

是否孩子在学校里感到不适应,就可以选择“在家上学”?事情并不那样简单。

首先,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遵守本国的法律。《义务教育法》中明文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在家上学”这种教育形式与此是相抵触的。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如果对此不管不问,也是要承担监管失察的责任的。我们可以呼吁人大修改《义务教育法》,给家庭教育留出空间,但不能做违反法律的事情。

其次,对“在家上学”的孩子实施教育,应当具备相应的教育资质。学校教育承担者提升全民素养、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使命,要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者自身的教育能力和专业素养很关键。办学还需要场地、设备等基础要素,即使是在家办学这些要素也不可缺少。

第三,孩子到学校去,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是寻找同伴。互动是人生存于世最为重要的原始志趣,也是一个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最为重要的载体。在家上学这种方式,人为割断了孩子和同伴之间的联系,为孩子与他人互动、与世界互动设置了障碍,这不利于孩子今后顺利地走向社会。

从尊重每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的角度出发,教育部门要加大对这一教育现象的研究。既要在法规方面进行探索,也要在规范在家上学教育行为上有所行动,更要为具备条件的在家上学者提供必要的支持,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