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成长地图·读《新教师应该知道的50个问题》

标签:
新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发展和谐关系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陈兴杰《新教师应该知道的50个问题》一书有感
新教师,既可能是刚从学校毕业走向教育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也可能是新调入到某所学校教师。不管是那一种情况,进入学校之后,都会遇到如何在专业上立足、如何顺利地融入集体、如何进一步发展自己等一系列的问题。陈兴杰的《新教师应该知道的50个问题》一书,重点针对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梳理了他们在职业定位、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人际交往、师生关系、专业成长等方面经常遇到的50个问题,分析了每一个问题产生的原因,介绍了应对这些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像一部新教师成长的专业地图,可以帮助新教师少走弯路,尽快走向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一、规划职业生涯
教师职业生涯初期明显的不适应感,是新教师群体中比较普遍的现象。造成这种不适应感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一是专业能力特别是教育实践能力不足。新教师即使毕业于师范院校,在校学习期间参加教育实践的机会也很少。毕业前的教育实习,时间通常也比较短,只能让他们获得一些感性的认识。有不少青年教师原本并没有做教师的打算,是迫于就业压力而作出的选择。职业心理和技能的准备不足,自然会给这些年轻的教师一个“下马威”。
二是经验缺乏。每个新教师,在上任之初都充满着理想和激情,但最为缺乏的就是从教的经验。在面对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时,虽然付出了满腔热忱,但并不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成效,还经常有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差异,会让新教师产生挫败感,甚至怀疑自己的选择。
三是自身的角色转换迟滞。从学生的角色转换成教师的角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十多年的求学生涯,“学生”的定位是非常清晰而牢固的。角色转换上的迟滞,会给自己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造成从教初期的紧张。
四是各种关系处置上的不顺畅。今天的教育,面临着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就是“三独”问题,独生子女学生、独生子女教师、独生子女家长。作为一个独生子女,在整个求学阶段,一直是被关爱、被呵护的对象,现在要学着去关心学生,沟通家长,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要能够应对各种突发问题和困难,这对每个人都是一个挑战。
五是职业价值观和职业信念的缺失。教育是鲜活的,每天都有新的景致,每天也都会面临新的问题。如果把教师职业仅仅作为一种谋生手段,不愿付出足够的热情和精力,就很难面对着火热的教育生活。
每个有经验的教师都是从新教师这条通道走出来的,也多多少少都经历过这样的不适应,所以有这些不适应感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来对待。在《新教师应该知道的50个问题》中,作者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提出了不少的对策,很值得新教师参考。而要让自己尽快地成长起来,成为一名有经验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是很重要的。
每一所学校,对新教师的成长都有一定的预期,希望新教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教育实践之后达到怎样的高度。这些预期是学校在长期办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也是符合新教师成长的规律的。新教师在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时,应该认真了解学校对自身成长的要求,并结合自己的特点,做出合理的规划。在任教的初期,规划时间不一定太长,第一个规划一年就可以了,主要任务是要让自己站稳讲台;后面再制定规划时可以稍微长一点。
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事情也是有限的,因此找到制约自己发展的关键因素突出重点很重要。规划的制定不难,难在坚持执行。刚入职的新教师,相互之间差异不大,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打拼之后,差异会逐渐显现出来。这其中,是否始终坚持自己设定的目标,锲而不舍地去实践,就是导致差异的重要因素。
二、注重专业发展
虽然有四年的师范教育时间,但师范院校开设的与教育教法相关的课程其实很少,在大学里侧重的还是学科知识的学习。新教师对学科的事实、概念、学科的程式及相互联系、学科的思维方法等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但相比较之下,有关教学方法、对学生的研究和认识、教育情境、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知识比较匮乏,同时更缺少实践经验的印证。新教师的专业发展就应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首先要熟悉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教学方法的类别各不相同。如果按照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以及相对应的这种形态下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大体上课分为五类:一是“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二是“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三是“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等;四是“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例如陶冶法等;五是“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教学目标的要求。这需要有经验教师的引导,更重要的是教师自己的实践,很多教师独特的教学经验就是在这其中逐渐形成起来的。
其次要研究学生。讲台不是展示教师自身学科水平的舞台,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科浩瀚的知识海洋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能够自在地在学科海洋里遨游。这就需要认真研究学生,了解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既要把握他们成长的共性特征,又要洞察他们的个性特点,对他们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芬兰教育之所以能够在全球领先,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将教师培训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研究上,特别是在如何满足差异巨大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上,建立起了支持所有所生都能得到高水平的文化环境。
第三要熟悉教育情境。所谓教育的情境,简单地说就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课堂、学校、家庭、社区、社会都是引发学生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任何一个方面导致的情绪波动,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甚至导致孩子产生过激的情绪反应。学校鼓励教师进行家访、定期和学生谈心交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其实就是希望借助这些不同的渠道,去观察、了解学生成长的客观环境,了解这些环境对孩子成长所造成的影响,以便做到因材施教。
第四要加强对课程的研究。一是要研究课程标准,把握教学的底线要求。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是跟着感觉走,弃课程标准于不顾,这是很不好的习惯,希望新教师在任职初期不要养成这样的不良习惯。二是要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在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特点,合理删减或者增加学习的素材,重新组织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三是要关注课程的评价。一节课上完之后,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哪些地方还需要再进行巩固,要能够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只有每节课的稳扎稳打,才能够保证整个学期的学习效果。
陈兴杰非常重视新教师的专业发展。她在书中列举了很多课堂教学和校本研修等方面的案例,告诉新教师应该如何关注自身的专业成长。她还特别提醒新教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几条重要的路径:一是反思,认真总结每节课、每一次的教育活动的得失,最好要通过文字记载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二是读书,新教师面对的很多困惑和矛盾,在有经验教师的著作中,都有原因的分析和解决的对策;三是交流,积极主动地去观摩有经验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主动开放自己的课堂请同事来指导,将自己的问题和思考说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四是研究,面对自己困惑的问题,设立一个小小的研究课题,在一段时间里重点突破,不断地积累这些小问题的研究成果,时间长了就成为一个专家了。
三、构建和谐关系
新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大多集中在班级管理、与家长沟通方面。每一个新教师都渴望得到家长的信任和支持,但在家长眼里新教师本身就是一个孩子,很难建立起平等交流沟通的机制。新教师在和学校里的老教师交流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拿怎样的标准来要求和衡量学生的优劣,也让不少年轻教师头疼。虽然岁数差不了几年,但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差异却很大,新教师总是忍不住以自己为标准去要求学生,颇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味,但渐渐地,离学生越来越远了。
构建和谐的关系,是保障教育教学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这其中包括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家校关系,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生生关系,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师生关系,教师和教师之间的师师关系,等等。关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第一,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关系;第二,学习是从对关系的认同开始的;第三,在和谐的关系下学习能自动进行。
学习和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学习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当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和谐时,他会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对事物的探究上,学习自然就会发生。而当“关系”面临着失去平衡的危险或者说已经失去平衡的时候,需要有一个机制来调控,以使得“关系”回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这一机制就是“教育”。
要构建和谐的关系,新教师自己的心态非常关键。当我们以真诚的、充满关爱的态度去面对的学生,以尊重的、充分理解的心态去面对家长,以坦诚的、虚心求教的心态去面对本校的教师和领导时,自己的所付出的努力就很容易获得各方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支持环境。
关系本身还是一面镜子,新教师可以从中看出自己的得失。绝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是学生、家长和同伴,都不是自己天然的对头,在某些方面关系很紧张,往往是自己在这方面处置不够得体所导致的。
在《新教师应该知道的50个问题》一书中,作者特别分析了新教师在师生关系、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为新教师指点迷津。书中列举的案例,很多新教师都亲身经历过,读起来一定会感同身受的。
《新教师应该知道的50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