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孩子还是问题家长
(2013-06-21 06:54:55)
标签:
问题学生问题家长心理疏导自我接纳ppl |
分类: 他山之石 |
6月19日《中国青年报》的“冰点特稿”专版,刊登了报社记者董月玲撰写的长篇报道:“问题孩子还是问题家长”,就当下频繁发生的“问题孩子”之事进行分析。这篇文章很长,这里摘要和大家分享,也希望更多人对这一问题引发思考。
一、弑父的男孩
一个身高一米八三、体重二百多斤的高三男生,一个法官的儿子,竟然雇凶杀了亲爸和亲姐。深更半夜,是他亲手打开自家院门,将凶犯领到他爸卧室门口。姐姐至死还想着要保护他,把他反锁在屋内。被逮审训时,他竟然能趴在桌上呼呼大睡……
“虽然这是极端案例,但这是一个家庭影响的结果。现在,不少家庭亲子关系紧张,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大连市妇联婚姻家庭指导站主任雨杉说。“孩子的问题,归根结蒂是家长的问题。”
还在大学教书的雨杉,一次收学生作业,有个女生画的画是这样的:一个女孩背对着大门,往学校里走;不远处,有个卖雪糕的老太太。雨杉了解到女生的身世,从小是个留守儿童,还没记事,父母就外出打工,她跟爷爷奶奶长大。
“你看吧,背对着学校,都没给正脸,对自己不认可嘛。”问为什么会画卖雪糕的老太太呢?女孩说,有一天,她买雪糕,老太太打开包装递过来时,她一摸口袋,才发现自己钱不够,她想道歉,不要了,但老太太还是把雪糕送给了她。
“我听了,觉得太可怜了。这就是她得到的爱。”雨杉发现,这个女生特别内向,平时在教室里从来听不到她的动静,跟不存在一样。
“老师,我特别不喜欢过节假日。”女孩告诉雨杉。
“为什么?”
“我不知道该去哪。”
女孩跟父母间的联系,是一张银行卡,时间到了,看看打钱了没有。从小,她没体验到父爱、母爱,没有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爸妈对她来说,只是名义上的父母,情感世界里的陌生人。
聊起那个弑父的男孩,雨杉认为:他的典型特点是童年因为超生等原因,被东扔一家、西扔一家,不是在爸妈身边长大,跟家人没有建立情感连接,潜意识里他们不是一家人。
“不能被父母、家庭甚至社会接受,会让小孩感觉不到安全和被接纳,更难以体会到父母的爱,跟家人没有正性情感连接,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积累对别人、特别是家人的怨恨。所以,在某种特定外在情境下,杀人就绝非偶然了。”
“一个健全的人格,与家庭、特别是母亲的爱,有极大的关系。父母的爱会让一个孩子感到安全、温暖,被接纳、被认可,感受到正能量,这是日后,孩子在人际关系里建立自信、融洽关系、激发潜能等的最好心理基础。”
但好多父母自己,从小就是在不健全的爱的环境中长大。大了,也没人教他们如何做个好父母。所以,他们会习惯性地、不由自主地伤害孩子,自己还浑然不觉。
比如说,母亲怀孕时的消极态度,为了某种原因想打掉孩子、妊娠期间遇到某种刺激引起不良的情绪反映等等,都是日后孩子产生负面情绪、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这种先天不足,需要后天长时期的修复。
采访中,雨杉现身说法,讲了自己的心灵成长故事。
雨杉出生在上世纪的饥荒年代,妈妈几个月没有生理周期,以为是饿的原因。五个多月后有了胎动,才知又怀上老四。“前五个月,我是被忽略的。那会儿,我俩哥一姐都吃不饱,饿得哇哇哭。妈知道又怀上了,想过很多办法,不想要我,要置我于死地呵。”
尽管出生后,家人对她很是宠爱,但胚胎的记忆,成了她不安全感形成的根源。“导致我不自信、自尊心太强、总想得到别人认可。潜意识里,老害怕自己不够好,妈妈会不要我。这种感受,如影随形,伴随我很多年,影响了我的学习、工作、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的建立。”
沈润以前是个妇产科医生,她在临床中发现,好多病人来了,说自个儿这痛那痛的,可咋检查也查不出问题。“看表情,又不像是装的,确实难受,气色也不好。人常来,那就聊天呗,聊来聊去,反而把病给治好了。咦——我就纳了闷:怎么说话比药还管用?”后来,她转向心理学,退休了,建了自己的工作室,也到“家庭指导站”做志愿者。
学心理学时,沈润曾读过一个外国老太太写的书——《儿童的利益》。作者早年是个儿科护士,她说0~3岁的婴幼儿,其实啥都懂,是有记忆的。作者的一个重要主张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有父母足够的陪伴。
0~3岁前,孩子刚从子宫里脱离,但跟母亲的连接不能断。为啥要左侧抱孩子,就是让孩子能听到妈妈的心跳,能有像在子宫里那种母子一体的感觉。这时,是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的关键期。
“孩子的身体是有记忆的。比如有的妈妈,因为生了女孩,受了很多气,不知不觉中,她会把气传递给孩子。当一个母亲生气时,她的乳汁是酸的,孩子尝不到甘甜的滋味,会很难受,但她必须咽下去,否则活不了。”沈润说。
有个奶奶跑到指导站告状,说儿媳妇“不奶孩子”。她家儿媳学历高,看书上说,乳头容易产生细菌,所以从不让孩子直接吮奶,全使挤奶器。儿媳本来奶水很足,挤来挤去,挤出了乳腺炎。
“小婴儿能含着母亲的乳头,听着妈妈的心跳,闻着妈妈的气息,那种心贴心的肌肤之亲,被温暖包裹着的爱抚,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安全感,建立起母子情感连接。现在的家长,光知道喂母乳、进口奶粉好,却不知道给足了母爱,对孩子更重要。”
这种分离,是渐进、缓慢的,如果硬性分离,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焦虑。人在发育过程中,假如在不恰当的时候,让他面临无力承受的、特别是与情感有关的问题时,心理发育受阻,就会形成心结,造成心理问题。
“在孩子心里,最大的恐惧是被遗弃。”沈润强调说。
“你看小孩,玩着玩着,回头一看,妈还在那里,他就会又跑去玩了。要是回头一看妈不在,肯定会哭。有些家长,孩子一哭闹,就吓孩子:再闹,妈妈不要你了!这话对孩子来说,是个很大的刺激。就好像成年人,两口子一吵架,就喊离婚一个样。”
沈润说:从小跟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长大的孩子,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回到父母身边后,始终和爸妈不亲,跟家人不和,情感疏离,对爸妈防御、抗拒。爸爸、妈妈的情感,是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
“无论是实际的遗弃,还是心理上的疏远,都为幼小心灵的成长,埋下了定时炸弹。那个弑父弑姐的孩子,就是从小跟父母没有建立起情感连接,没有被人无条件地呵护过,被丢来丢去的,他不认为自己重要,也不认为别人重要,人生就这么一回事。虽然事后,他也说后悔,自己挺喜欢老爸和姐姐的,但喜欢和爱不是一回事,爱的那种深刻情感体验,他没尝过,不懂。”
“假如没有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所做出的一切,他都不会接受,会造成逆反。”
三、沙盘游戏
一个人,不管他多大年龄,他感到了痛,他想改变,就可以改变。
沈润第一次去“家庭指导站”,雨杉问她,你要不要做沙盘游戏?
“啥破玩意儿,哄孩子玩的。”沈润心里说。“但是,我只做了一次,就有感觉了。咦——挺神奇的,沙盘上呈现出的东西,跟我当时的心理状态,挺吻合的。”如今,她已陪伴40多个孩子做过了沙盘游戏。
沙盘游戏,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治疗方法。它营造的是一个宽松、受保护的空间,在这里,孩子只要不伤到自己、不伤到老师、不损坏沙具,想干什么都行。在玩的过程中,小孩能把心中的焦虑、愤怒、恐惧等情绪,释放出来。
“好多孩子刚做时,沙盘上乱成一锅粥,等做了几次、十几次后,慢慢就秩序井然,自己把自己捋顺了。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内在节奏,好多家长根本不懂,不尊重这个小人儿,自己太急迫,一味责骂,家长自己先要慢下心来。”
在陪孩子做沙盘游戏时,沈润说自己时常被感动得热泪盈眶。“那些孩子,玩着玩着,就玩到你怀里来了,就在你面前蹲着,不走。这些孩子太可怜了,太需要父母关注、陪伴了。家长要做的,就是无条件地包容、忍耐、理解、尊重。当你给足孩子这一切的时候,他特别享受。人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爱。否则,孩子就成熟不起来,被卡住了。”
有个来做沙盘游戏的小孩,情绪好两天、坏两天。一天,孩子又不对劲了,沈润打电话一问,家里又打起来了,她把孩子爸妈全叫了过来。
孩子爸说:“沈老师,你不光管我孩子,还管我们俩的事,真不好意思呵。”
对还在怄气的两口子,沈润道:“你俩问题不解决,孩子能好起来吗?”
“现在,干啥都要培训、考证,就是当家长不用,生完孩子就上岗。”沈润又接着说,“好多家长,孩子要的他们不给,孩子不要的,他们硬给。家庭氛围、夫妻间情爱的表达,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一天到晚,花钱上这个班、那个班的,没用。”
但是,来指导站咨询的家长,假如跟他们说,这不是孩子的问题,是你的问题,通常情况下,他们是不会接受的,有人干脆转身就走。
雨杉曾接待过一个特有钱的父亲,他的富二代女儿,今年17岁,天天不学习,泡夜店、酒吧,五马六混。打骂已经不起作用,这个富爸说自己快愁死了。
雨杉让他一家人,一起来做沙盘游戏。
父亲在沙盘里,先放了一个女孩,然后,抓过来一辆车、一条船放边上,又在女孩身后摆了一栋房。女孩在沙盘里,先放了一个女人,边上又放了个男人,在不远处房子边上,孤零零地摆了个小人儿。
分享沙盘时,父亲认为女儿沙盘里,站一块儿的男女,是女儿和她男朋友。轮到女孩解释时,她说那两人,是爸爸和妈妈,远处跟房子在一起的,才是她。
接着,做沙盘调整,女孩碰也没碰她爸的沙盘,什么车、房呵,她一样都没拿。她只是在自己的沙盘里,把那个小人儿,放到爸妈跟前,让妈搂着她,让爸站她身后。摆到最后,女孩的妈妈忍不住哭起来,父亲也特别感慨:我总想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做,从没想过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
雨杉越来越觉得,作为“家庭指导站”,对“合格家长”的培训,才是当务之急。
“家长通常会来反映孩子的问题,其实,这正是父母自己问题的一种投射。孩子小,不会表达,但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会以小孩的方式,来反映父母的问题。这正是伤害与被伤害的一种循环。”
“好多家长,虽已为人父母,但他们的心理,还是小男孩、小女孩,并没长大。必须通过学习,把心里那个小孩养大。家长要学会自我觉察,必须成长。否则,他们既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孩子。”
有个女孩,她的母亲本身心理不健康。记忆里,打小她妈从没把她抱在怀里,从没亲过她。大了,不是打就是骂。这让女孩一直活得很痛苦,内心充满了愤怒,还有很多很多的恨。别人不能跟她提“母爱”这个词,一提就反感。
在她妈死之前,女孩写了一封很长的信,把憋在心里的话,全倒了出来。
“实际上,这是一种自我拯救。”
还有个女人,得了子宫疾病,吃啥药都不见好,而且越来越严重,眼瞅着人快不行了。有一高人给她点拨:回家给你妈洗脚,而且要跪下来洗。这个女人一辈子,都跟母亲抗拒,并为此纠结、痛苦,她哪能干呵。
“如果想活,你就洗!不想活,你就不洗!”
回家了,她硬着头皮,给妈洗脚。心里那个恨、那个怨呵,人哪里跪得下?她挣扎着,跪下,洗脚。洗过几次后,终于有一天,跪在母亲跟前的她,放声大哭。她心中积聚多年的情绪,得以喧泄、释放。没了阻断,母女关系顺畅了。又过了一段时间,再去医院检查,她的病,不治自愈。
“真正的治疗,是自愈。”这是沈润行医多年的经验。
沈润给出的建议是:一个人,不管他多大年龄,他感到了痛,他想改变,就可以改变。越来越多的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到这些人。心理学的价值,就是给你一些渠道,发现最真实的自我,知道自己要什么,怎么让自己活得快乐。
“真正的慈悲为怀,首先是对你自己。自己的缺陷、不足、阴暗面,你全能接纳的话,那接受别人,还在话下吗?一个人,能跟自己很好地相处,那他跟任何人相处,都没有问题。一个能让自己舒坦的人,也会让别人感到舒坦。人真正的成熟,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