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学促委工作会议举行

标签:
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学促委工作会议ppl |
分类: 会议纪要 |
5月22日上午,2013年虹口区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工作会议在区机关1号楼305会议室举行。虹口区委书记、区学促委主任孙建平,虹口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区学促委副主任刘可,虹口区副区长、区学促委副主任李国华,虹口区副区长、区学促委副主任高香,区学促委各成员单位的代表,各街道党工委书记等参加会议。
会议由刘可部长主持。共有五项议程。
一是区学促办主任、教育局局长常生龙做虹口区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2012年工作报告,并对2013年的工作进行部署。二是高香副区长宣读“2011-2012年度虹口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的先进单位和集体名单;三是李国华副区长宣读虹口区获得教育部公布的第五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的通知;四是两家单位的交流发言。分别是区妇联主席蒋霜胤的“深化学习型家庭创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以及凉城社区(街道)党工委书记姜海哨的“打造社区教育平台,构筑终身教育体系”;最后区委书记孙建平做重要讲话。
2013年主要任务是:
1.开发终身教育优质课程。力争使优质课程比例占到全部课程总量的30%,并积极做好实施、标准化管理、推广、评价以及配套教材编写工作。
2.打造终身教育师资库。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专、兼职教师信息资料库,为区域内各级各类社区教育培训机构从事终身教育工作提供师资信息服务。
3.切实做好老年教育工作。力争“晚霞心苑”年参与人数达10万人次以上。
4.提供终身教育资源功能。建立利用虹口教育云计算平台与架构资源,将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分类,开发出可供学习者共享的终身教育资源。
5.依托区学促办,携手各委办局,进一步深化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
主要的工作举措有:
一是制订行动计划,落实目标任务。制定并下发《虹口区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及《2013年虹口区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主要工作与任务分解》,明确各方责任,落实具体的工作任务。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健全管理团队。要在三个方面做出努力:加大社区学校专职副校长队伍建设;充实和利用各类教师资源;建立虹口区终身教育推进员队伍。
三是落实工作经费,规范编制使用。一方面设立终身教育专项资金,并确保逐年递增;另一方面制定终身教育专项资金的管理暂行办法,把钱花在刀刃上。
四是加强载体建设,做好整合利用。重点在三个方面做工作:终身教育课程建设,特别是与本区文化相融合的特色课程开发;建立教育资源整合和共享的机制和平台,让教育资源得到有效使用;完善信息化课程和管理平台,与时俱进。
五是加大宣传动员,落实工作计划。进一步加大宣传发动力度,推动各成员单位根据相关工作目标,按照三年行动计划和任务分解,结合各自职责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工作措施。
孙建平书记从三个方面对虹口区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工作。
大家都知道“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的重要性,为什么还要将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推进?我想有三个理由:一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学习体现了一种态度;二是因为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有理想有追求,学习体现为一种精神;三是因为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学有思考学有所用,学习就成了一种习惯。学习是需要环境支持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就充分体现了环境对人学习的重要性。
2013年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工作,要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重点来抓:一是课程。要强调课程的生动性和针对性,吸引百姓来参加学习;二是师资。我们的身边就有一大巨大的师资库,在座的很多人都可以成为终身学习的讲师,要将专业师资和业余师资相结合,这也是做好群众工作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社区里也有很多能人,他们也可以成为师资。要教学相长,教师和学员互动和互换,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三是加强对老年人的关心,把为老服务工作融入其中,认真做好。四是教育资源。资源的关键在于共享,让有限的公共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五是推动。推动的核心在于协同,此项工作由教育局牵头实施,其他部门和街道要积极配合。
二、制定目标,狠抓落实,从实处推进虹口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的各项工作。
我们要在六个方面狠抓落实:一是要抓好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的制度建设;二是要落实责任分工;三是要努力健全终身教育网络体系;四是要加强终身教育基础建设;五是要强化终身教育发展保障;六是要努力增强社区教育培训效果。
三、把握趋势,与时俱进,从创新处着力加强虹口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习和教育应该是一个持续的、终身的过程。虹口要构建开放、高效、优质的终身教育体系,就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以创新促发展,以创新促突破,以创新促跨越。一是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制度要创新;二是文化推广机制要创新;三是支持服务手段要创新;四是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