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有好的德行
(2013-03-13 07:10:40)
标签:
爱同情责任心团结榜样 |
分类: 海外短波 |
在前些日子的博文中,我分两次向大家介绍了高钢谈自己的孩子在美国读书的一些情况。前一篇介绍的是美国的家长会如何开,后一篇介绍了美国学校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情况。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虹口教育转型发展的一个时代命题。师生关系中,“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自己的爱,对他人的爱,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爱,对社会的爱,爱与被爱,都需要通过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让学生逐渐懂得。如何去教育,才能更加有效?
具备同情感和责任心的人,会设身处地地位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一件事情的价值和意义,并由此做出行为抉择。这样的人越多,相互之间的理解就会更加方便,社会也会更加和谐。教育在这方面,可以做出怎样的努力?
团队合作,是当今社会必须要具备的一种能力,这一点人们有相当的共识,但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方面,我们是否有足够好的办法?
成人是孩子的榜样。都说德国人死板,在道路边上等红灯,即使道路上没有一辆车,人们也不会闯红灯过去。问他们为什么不过去,又没有车开过来?他们回答的很简单,或许在旁边的房屋里,就有孩子正好在看着呢,我们不能给孩子树立这样的“榜样”。那么,我们要扪心自问,今天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对得起今天的孩子、未来自己的孩子对你的追问吗?
孩子德行的培育,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工程,需要家长、教师等所有教育者精心思考和认真设计,以确保每一个教育行为能够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使孩子的德行在耳濡目染之中得到很好的培育。下面再选择高钢讲述的几个故事,或许可以对上述问题做一定程度的回答。
(一)
教会孩子们“爱”,是一个点点滴滴、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工程!
美国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度,在这个国家中,“爱”被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然而,即便是这样,他们对孩子“爱”的教育,最初也不是通过宣讲圣经入手的。
在美国,我注意到,老师会组织孩子们去观察蜂鸟。告诉孩子们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有许多奇异之处,它的翅膀每秒钟可以扇动50~75次,它每天要吃进相当于自己体重两倍的食物,它从头到脚都长着闪烁异彩的羽毛,头部有细如发丝、闪烁着金属光泽的丝状发羽,颈部有七彩鳞羽,腿上有闪光的旗羽,尾部有曲线优美的尾羽……
当孩子们通过望远镜,通过图片资料对蜂鸟发生了极大兴趣的时候,老师就会告诉孩子们,这样小小的生命是多么脆弱!为了让它们和我们人类一样有食物,有住处,我们需要关照它们,于是,老师告诉孩子们,应该爱护野外的花草树木,因为这些野外的每一朵花都可能是蜂鸟的粮仓。当然老师也会告诉孩子们,人类活动已经对蜂鸟造成了威胁,于是就带着孩子们在校园附近的树上安放喂养蜂鸟的一种专用的喂食器。几天后,当孩子们看到向喂食器聚集而来的蜂鸟时,欢呼雀跃,这时老师会不失时机地告诉孩子们,就是因为你们放置的这些喂食器,让蜂鸟有了食物,它们可以更好地生存,可以繁衍后代,炎热的亚利桑那沙漠间也就会有更多的美丽的蜂鸟了。
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就是被这样的故事感动的,他们不仅去听,去看,而且参与其中。孩子最初的爱心,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萌发的。
(二)
记得儿子10岁我刚刚把他带到美国的时候,他特别喜欢钓鱼。谁没有爱子之心啊,好,给他买渔具,再办理一个全年的钓鱼执照。每天傍晚,带他去湖边钓鱼。
可能是因为平日钓鱼的人太少,美国的鱼都特别傻,还没有生出对人类的戒备心。刚刚把鱼饵投入水中,鱼就开始咬钩,摇着线轮一收线,水中的鱼飞也似地追逐着鱼饵,如果把线收得快一些,鱼有时甚至会像飞镖一样蹿出水面。此时,儿子一边收线一边兴奋得大呼小叫不能自已。看着孩子在夕阳映照的湖边一站就是两小时,我的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这么贪玩的孩子可怎么办?他是否知道他在美国要走的路有多漫长,多坎坷?
后来我回国工作了,儿子在美国上了中学,我知道他学习用功,于是想方设法督促他多去室外活动。一天,我从互联网上看到美国市场上正在出售一种新的名为“直升机”机动鱼饵,号称可以轻而易举地钓到更大更多的鱼。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儿子,让他去买一个。
儿子的反应出乎我的意料:“那鱼可要倒霉了。”接着说:“我已经不钓鱼了。真要把动物杀光,人类在地球上也就成了幽灵。”
儿子养了一只小花猫,非常喜欢它。他这只猫的本事可谓了得!有一天竟然将一只小鸟给逮着了,这家伙并不急于把“俘虏”立即处死,而是不断地戏弄它,当儿子发现时,小鸟已是遍体鳞伤了。儿子赶紧将小鸟从猫口中救下,精心地为小鸟做了个窝,然后到互联网上查找有关小鸟种类、习性和喂养的知识,打电话向当地的兽医询问给小鸟治伤的方法,自己跑到药店去给小鸟买药。此时儿子已上大学,学习如此紧张,可是,他坚持护理着这只小鸟,几天后,小鸟的伤渐渐好了,儿子捧着它走进树林,看着它飞向远方。
我不知道儿子什么时候接受了美国人普遍拥有的生态保护意识,我相信是美国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力量。他们成功地造就着信奉美国价值观念的人。
我时常在想,我们的教育能教会我们的孩子面对一只翅膀受伤的小鸟,面对一颗被拦腰砍断的树木,感到震动而不是无动于衷吗?如果在我们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中没有设计这样的运行程序,我们就难以企望他们对人类的不幸有足够的敏感,有真切的同情,有肯于为他人、为社会作出奉献的心底的冲动和神圣的责任心。
我有一位同学在一所著名大学的新闻学院当老师,教授“采访写作”。她是一个社会责任感很强的人,在课堂上,她满腔热血地向学生们灌输着对社会负责对公众负责的职业新闻精神。有一次,她布置学生去了解下岗工人的状况,没想到一些学生公然拒绝这个作业,甚至毫不掩饰地对她说:“老师,我们对下岗工人没有兴趣。”
“为什么?”我的同学感到不可思议。
学生说:“他们不是社会的主流人群。”
我的同学谈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感慨地说:“没有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心,没有忧国忧民的精神,怎么能当新闻记者!”
面对已经进入大学,在思维观念上已经基本成型的青年人,一个大学老师要花费什么样的气力才能改变他们?一个人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是在大学时代开始培养的吗?我们是否感觉到对孩子们幼年时期的道德教育存在的缺陷?我们是否可以感觉到孩子们精神世界中已经存在的危机?
(三)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社会关系中一件非常难办的事情。处理好这件事情,需要人有高度的修养。我们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团结,《小学生守则》就专门提出一条:“团结同学”。然而,什么是团结,怎么才能团结?我不知道每个小学的老师会怎样去教导孩子。比如当孩子不赞成一个同学的看法或者做法时,是应该按照“诚实勇敢”的要求,坚持自己的看法呢?还是应该委曲求全,以维护“团结”呢?这实际上恐怕不只是小学生的道德品行问题,而且是关系到一个人面对复杂社会需要弄清的行为原则。因为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每时每刻恐怕都会面临这样的选择:在面对不同意见的时候,什么情况下应该求同存异?什么情况下应该毫不退让?我们有时对孩子提出的这种空泛的要求,往往会让他们摸不到边际,不知所措。
在美国,孩子们从进入小学开始,老师就会不断布置一些让同学们合作完成的作业,学生间会组成各种课题小组、合作小组,要么是去制作一个沙盘模型,要么是去完成一个实际观察。在这种作业过程中,孩子会听到同伴的不同意见,会看到同学的不同做法,他们会争执,会冲突,会不愉快,可能也会以他们的方式达成和解,或者可能达不成和解,但是他们最终为了自己的利益(可能是一次作业的分数),而达成妥协,最后向老师提交他们的合作成果。
我的儿子上中学的时候,物理老师让他们制作一个复杂的小型风洞模型,儿子和其他三个同学组成了一个合作小组,四个孩子日以继夜地工作,最后终于完成了。交出作业时,儿子满怀兴奋地期待老师的赞扬。
然而,他的物理老师并没有赞扬他们的“杰作”,而是这样对孩子们说:“你们的聪明和才能确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但是你们给我的最大的震惊不是你们做出的这个模型,而是你们在制作这个模型的过程中表现的高质量的合作精神与合作技巧。你们现在制作的是一个太小的模型了,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模型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可能也做不出来。请你们记住,现代科学研究事业对人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与人合作。只有合作,一个人才能汲取更多的营养让自己变得强大,一个事业也才能聚集起更大的力量以获得成功。不会合作的人将一事无成!”
我们对孩子进行过这样“联系实际”的道德教育吗?
(四)
1988年,我第一次去美国的那年夏天,黄石公园着了一场大火。有关部门采取了许多措施,仍然无助于事。大火向着更大的区域蔓延,美国这个最大的国家公园面临毁灭的厄运。
专业消防人员已经显得杯水车薪,有关部门不得不发出招募灭火志愿者的通知,每小时的工资是7 美元。我记得当时联邦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是每小时3.5 美元,我们留学生在中国餐馆打工每小时也能挣到7 美元。
我所在的亚利桑那大学也贴出了招募志愿者的通告,看着那张通告,我在想,有多少人会去冒着生命危险干这每小时7 美元的灭火工作呢?
然而,没过三天,又有一个告示贴出来:报名已满。一些想报名的人还没有机会了。
我问过一个当了灭火志愿者的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你们不是觉得个人利益至高无上吗?而你们去干这样危险的志愿者工作,到底是为什么?”
那位朋友毫不掩饰地对我说:“我不了解别人,我还是为自己。我非常爱我的女朋友,我们会结婚,我们都想要孩子。如果黄石公园真的烧毁了,我们、甚至我们的孩子就永远不会再看到这片地球上绝无仅有的美丽的土地。一旦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对我说,我们去黄石公园看看吧。我告诉他,黄石公园在1988年的一场大火中毁灭了。孩子就可能会问我:你们当时在做什么?为什么不去拯救它?我们说什么?所以,我要尽我的力量去保护黄石公园,为我和我所爱的人、为了我们今天还没出生的孩子能够永远看见地球上这个美丽的地方。”
我明白了,志愿者们不是在灭火与7 美元之间进行选择,而是在为自己的未来甚至是孩子的未来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