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客访问100万/低龄留学大家谈

(2013-02-03 07:55:18)
标签:

博客访问

低龄留学

新民晚报

教育

分类: 我的心情

126日开始的上海市人大第十四届一次会议,于22日顺利闭幕。后半程的主要任务是选举,先后选举产生了上海市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的主任、副主任、常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副市长选;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

博客访问100万/低龄留学大家谈
新闻晨报2月3日第2版

在后半程的选举期间,又接受了《东方教育时报》和《新民晚报》两家媒体的采访。《东方教育时报》关心的是我在大会上提出的书面意见;《新民晚报》希望就沪上持续多年的出国留学热现象进行讨论。在22日的《新民晚报》第三版头条,就这一讨论刊发了一篇文章,摘要刊登了我的一些观点。

22日这一天,还有一件与我的博客有关的事情需要记载下来留作纪念。我的博客访问人数超过了100万人,博客的等级也提升到了20。昨天早晨,就有一位好友发短信提醒我,说当天会超过100万,博友“甲秀评论”也在博客的评论中特别提醒我这个数字。谢谢大家对我的博文、以及博客中各种细节的关注。100万的数字是昨天下午市人大闭幕式的期间达到的,因为在开会,没能将这个特别的数字通过“截图”的方式留存下来,辜负了大家的期望,O(_)O~

    关于低龄留学的话题,下面是《新民晚报》的报道:

博客访问100万/低龄留学大家谈《新民晚报》22日第三版

 

沪上持续多年的出国留学热正悄然走向低龄化,代表委员认为——

孩子过早离家易错过家庭教育关键期

马亚宁 叶薇 易蓉

小小年纪背起行囊,远走他乡出国留学。沪上持续多年的出国留学热正悄然发生变化,“90已成为上海家庭留学主力军,其中低龄留学人数明显增加。本次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不约而同呼吁,低龄留学不可盲目攀比,为了孩子才是选择关键。

低龄留学有弊端

市人大代表、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不赞成低龄留学。他认为,孩子的独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高中阶段是孩子走向独立的一个关键时期,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

有些家长总是把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归为学校,拼命在择校上下功夫,国内的学校觉得不行,就找国外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家长首先想到的就是去学校找教师补课。家长自己做什么呢?负责安排孩子的衣食住行。这看上去很公道,但家长却在无形中放弃了自己的教育责任。

另一方面,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教育培养方式,有些家长一味责怪国内学业负担太重,埋怨国内的教育体制落后,这也不是很合理。家长的高期望和高焦虑是转型期的症候之一。事实证明,有着合理期待的家长,孩子即使输在了起跑线上,人生长跑的速度和耐力也高于高期望家庭的孩子。

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也很重要,而很多出国留学的孩子并不具备这种能力,这跟我们的教育方式有关。与国外相比,我们的教育太强调老师的讲、教,而不重视孩子的自主学习。

比如,有个中国孩子在美国课堂上被老师提问,怎么看待中国城市的雾霾问题。这个孩子就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的头脑中有两种价值判断在打架。我们的教育面向世界的眼光不够,其实,老师很可能只是让他发表一下对环保问题的看法,并不是要贬低中国。这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家长盲从是推手

市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汪海萍指出,海外留学越来越低龄化,是由于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早晚都要出国读书,早出国早适应,更能融入当地的教育和文化环境。很多家庭的孩子尚在年少懵懂,就不得不被家长留学。有些家长甚至觉得孩子小小年纪出国留学,才能彰显个人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周围朋友的孩子都在国外读书,我也得把孩子送出去才有面子

实际上,早出国早留学很容易错过本该由父母承担主角的家庭教育关键期,很可能阻碍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社会融合度、人生归属感等。

  市社联副主席、华东师大党委书记童世骏委员同样不赞成低龄留学。现在有种说法,认为特别优秀或特别普通的学生最适合海外留学。童世骏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妥当,过早将孩子分类并不合适,优秀的孩子也可能遇到巨大挫折难以处理。而且,孩子需要在母语环境里成长,找到自己的,才能形成自我认同。如果过早离开母语环境,而对国外文化也未必能够形成认同,除非有出色表现,否则将永远扮演他者,不被国外主流文化接受,变得非常尴尬。 (本报记者  马亚宁  叶薇  易蓉)

 

    在本期报纸的第四版,整版报道了十六位记者近距离看“两会”的相关细节,其中也有一段谈到了我的博客:

    一串网址

  就低龄留学话题,采访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代表。结束时,记者询问联系方式,他在采访本上洋洋洒洒写了一长串,定睛一看,原来除了名字和电话,还留下了博客地址。有空去看看,希望你们媒体能多角度、辨证地看待各种教育问题。会后,记者点击他的博客,教育故事、读书笔记、歌剧赏析、履职感受……内容五花八门,每天一篇,两会期间,依旧笔耕不辍。

  一一读来,积累了不少新闻素材。短短几天的两会虽然闭幕了,但人大代表的思考却在博客这个阵地上延续。(本报记者 叶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