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履职点滴

标签:
人大履职参政建言媒体声音书面意见文化 |
分类: 会议纪要 |
每天早晨7点前离开家,乘坐会议安排的公交专线往返,到晚上7点回到家。认真参加每天的人大会议,就是履行职责的体现之一。
市人大十四届一次会议到今天时间过半,已经举行过两次全体会议和一次预备会议,除了对会议的相关议程、选举办法等进行投票表决外,还分别听取了杨雄代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刘云耕主任的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应勇院长的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陈旭检察长的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除了参加大会,小组的交流和联组的发言也很热烈。代表们认真审议上述报告,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我自己也在小组审议中,就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人才建设、上海市的人口控制与规划、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的发展等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1月28日下午,杨雄代市长参加了虹口区代表团的联组讨论,这让大家非常高兴。市长亲自到区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市长对人大代表的重视,也是对虹口区工作的激励。作为一个新任的人大代表,也给我提供了观摩学习身边的代表如何履职的好机会。曹可凡、张页等十多位代表围绕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打造城市文化高地、旧区改造和北外滩开发等方面的建言献策,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拓展了自己思考问题的视角。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杨雄对虹口今年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强调要解放思想,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先进的理念、更坚韧的精神,走出一条适应新形势的中心城区转型发展之路。
除了认真参加会议,完成会议规定的相关事项之外,还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以民主促进会会员的身份,就与人大会议相关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目前已经有两项内容被上海市委统战部两会专刊《建言》选用。第一篇是对人大会议的寄语,以及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期盼;第二篇是针对上海市人口持续增长的态势,提出的几点应对之策。
第二,认真开展调查研究,针对当前的民生和社会热点问题撰写书面意见。目前已经初步完成两份书面意见,并准备联合其他人大代表探讨再完成一篇书面意见的可能性。
第三,两次接受媒体采访,就教育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1月27日上午的全体会议刚结束,教育电视台就找到了我,要我就杨雄代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教育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大体的内容如下:
听了杨雄代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感到报告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和把握准确清晰,在此基础上确立的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令人振奋,2013年的工作要求具体实在。
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体现出了市政府对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战略思考。教育的优先发展,主要体现在在规划时,教育规划要优先;在投入方面,教育财政投入要优先;在资源配置方面,教育资源配置要优先。在这些方面,过去的五年,上海市政府都做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而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2年,财政性教育投资已经达到724亿,就是教育优先发展的体现之一。
上海的基础教育已经走在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新的发展时期,资源配置依然重要,但不是核心问题,兼顾公平和均衡,办好每一所学校,将每一所学校办出特色,是上海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些也都有了明确的表述,表现在深入推进国家教育改革综合实验区建设、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具体地说,将从三个方面加以实践和突破:一是让课程改革更加深入,不断增强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努力建设更多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二是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让孩子们在愉快欢乐的氛围中开展学习;三是让学生的学习经历更加丰富,为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奠基。
1月28日,《青年报》的记者找到了我,让我就当前教育国际化的相关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我就推进游学项目、引进先进课程、本土课程培育、学习教育评价等教育国际化的谈了自己的观点。1月29日的《青年报》,刊登了我的部分观点,具体内容如下:
昨天,市人大代表、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表示,在国际教育的引入、开办、评价等方面的情况,虹口区也不断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是希望通过这个国际教育的引入,与本土教育形成有效融合,在教育改革上做一些探索。但必须肯定的是,国际班的开设不能盲目,学生选择国际班更不能盲从。”
采访中,常生龙提到,在教育问题上,首先可能是要增强国际交流,通过一些游学的项目使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共通互融,这可能是目前比较关注的一个内容。
常生龙表示,虹口区也在积极探索,本土课程“走出去”的问题。常生龙指出:“我们希望通过对比研究,探索我们本土化课程有没有走向国际化的可能性。我们一直很少主动去推销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产品。说到底,这也是一种文化的输出。”
最后,就谈到了一个国际班的评价体系的问题。“在引进国际课程的同时也引进了比较好的国际评价,而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我们比较薄弱的一些是在评价方面。”常生龙坦言,如何来评价一个课程,过去的方法是上完课以后通过考试给一个评价。但这只是终极评价的一个指标,完全不能替代一课程整体的评价性。“国外有一些课程的评价体系它比较完备的,我们要把它引进来,丰富我们的评价的内容使得我们的评价更加科学化更加关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