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次始于槐花的深究

(2012-10-31 07:12:48)
标签:

槐花

郁达夫

故都的秋

教育

分类: 教育故事

讲一个我在学校里担任校长期间亲历的一个教学故事。

929那天,去听一节语文课,老师讲郁达夫《故都的秋》。课文中有这一段内容: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这段话,老师讲了整整一节课。

教师先引导大家分析这段文字中四句话的几种层次关系,然后赏析了作者从听觉、嗅觉、触觉、视觉等方面进行的多角度描述,揭示作者当时的心境,并由此联想到黛玉葬花时的心境,进行比较学习。教师进而又让学生对一年四季的生命的历程,以及人的感受,让大家反过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

课堂的氛围是很活跃的,学生们踊跃发言,对话也相当的精彩。但教师在讲课中对“落蕊”一词是这样解释的:“槐树秋天的花瓣。”整个教学也是以此为基点展开的。这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第一,槐树有几种?

第二,槐树几月份开花?

第三,带有一点凄凉的秋的北京,应该在什么月份?

第四,《故都的秋》所在的教学单元的主题是什么?

槐树有两种,一种是洋槐,也叫刺槐,每年45月份开花;另一种是国槐,每年68月份之间开花。北京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应该就是秋天了,在北京,带有点凄凉韵味的秋天,应该在11月份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这个时候,槐树不仅没有槐花,连树叶也基本上都掉光了,只有干干的槐豆荚还挂在树梢上。我认为,郁达夫这段话,整个都是联想与想象,想到了槐树、想到了槐花飘落的景象。《故都的秋》作为课本中“联想与想象”单元的第一课,不正说明这一点吗?

如果是这样,那么教师课堂里的一些解释就都出现了问题。首先,花蕊不是在深秋季节飘落,无法将“落寞”的心情和季节对应起来;其次,将联想与想象,变成了写实性的描述……

将自己的这些想法和教师们进行交流,教师们觉得不太能接受。正好,有两个教师国庆节要到北京去旅游,当时就和他们开了玩笑,到北京去别忘了拍摄几张北国的槐花回来。

教师从北京回来,自然没有拍摄到槐花的照片。但有一点我感受到了变化,大家对文本的研读热情更加高涨了。

第二年的五一期间,我应邀到山东讲学,接待方非常热情,邀请我去爬泰山。到了中天门的时候,我被眼前整片的槐树林吸引住了。漫山遍野的刺槐花扑面而来,让我非常兴奋,在那里拍摄了很多照片。

回来之后,我将这些照片拷贝了一份,送给语文组的教师。一位看了照片之后惊叹地说:“啊,这就是槐花啊?”这引起了我的警觉,每个教师的办公桌上都有电脑,只要一点击就可以上网,但有关《故都的秋》这节课所涉及的槐花问题的讨论,显然并没有深入。

于是我自己上网去查阅,进去之后发现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师有关《故都的秋》的教学设计和教案非常多,而且基本上都将郁达夫的上述这段话作为一节课的内容来讲述。在不少语文教师的教案中,已经将“落蕊”改成了“秋蕊”,让槐树在深秋季节开花了。看来,这不是哪个学校教师的问题,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啊。

今天的教师,备课的方式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准备一节课的时候,只要在网络上搜索一下,各种教学设计和详细的教案就都有了,这固然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也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缺点,就是缺少独立的思考,会被别人的思路牵着走。如果他人在这方面存在理解上的偏差,这种偏差就会因此而被放大。

看上去非常熟悉的文本,如果仔细深究,依然是可以发现很多问题的。比如说,郁达夫所说的槐树,究竟是刺槐还是国槐,就很少有教师对此进行考证。当我告诉老师《故都的秋》里所描述的是国槐花时,老师们还有点不敢相信。其实,刺槐和国槐开花有很大的不同,国槐的花像一粒粒的小米,正是郁达夫描述的“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北京地区所生长的槐树,确实也是以国槐为多。

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想探宝一样,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带来惊喜的旅程。在深入钻研课文的过程中,有了新的发现;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有了新的感悟……教师自己正是在这其中成长起来的。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历,培育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以便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站稳讲台。

 

上述这篇文章,刊登在《上海教育》杂志201210B上的“非常故事”专栏中。

10月份,除了这篇文章之外,还有几篇文章发表,分别是:

108的《中国教育报》,以云龙为笔名刊登了我读《教育即唤醒》一书的读后感,题目教师的职责:激发呵护引导学习兴趣

地址如下: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2-10/08/content_79482.htm

1022的《中国教育报》,以云龙为笔名刊登了我读《好老师可以这样做》一书的读后感,题目《好老师可以这样做》:教师的乐趣来自对学生的兴趣

地址如下:http://book.jyb.cn/jssf/201210/t20121022_514823.html

1025的《中国教育报》,在“非常道”专栏中刊登了我的观点文章:“家长觉醒了,教育就更有希望。”

地址如下: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2-10/25/content_80602.htm

201210月份出版的《教师博览》(原创版)杂志,刊登了我的文章:“三好生”的评选过时了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